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7:03

无整体,不地理

<p>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五章呈现出来,而这一考点在历年高考试题均有涉及。但笔者认为这一知识点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一章节,而应该将其渗透到整个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更为合适。而我始终将“整体性”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无整体,不地理”。</p><p>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对生活有用、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从本地区的工业分布情况出发,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而理解工业的区位选择应该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这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毫无疑问会使学生认为地理这门课确实有用,能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问题。并且有的同学在未来当了老板,真的遇到“我的工厂该选址于哪儿”的问题,也不会一片茫然。应该会想起咱地理课学过,那么也就达到了地理课程的价值和意义。</p><p>“整体性”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助于学生建构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整体性思想的根本是强调地理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这便于学生从整体的、联系的、综合的角度去认识地理事物,把各个地理要素置于整个地理问题的学习当中,使其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使各地理要素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进而形成“知识网”。这样,地理知识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瓦砾、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一汪深似大海的清潭,而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思维系统、充满活力的知识体系。当学生看到一个地理要素时,就会迅速地通过联想,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多要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以“中亚”的学习为例,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出发,逐渐推理出气候特征(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水文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多内流河)、地貌特征(风力作用显著,多戈壁和沙漠)、植被特征(稀少)、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并且发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中亚这一区域的思维框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见下图)。</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整体,不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