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6:14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p>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p>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p><p>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p><p>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p><p>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p><p>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p><p>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p><p>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p><p>四、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p><p>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p><p>六、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法:在讨论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享受集体荣誉及成就感。</p><p>探究发现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由浅入深,水到渠成。</p><p>案例分析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p><p>七、说教学媒体</p><p>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课件容量大便于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从而能够集中精力解决教学的重难点。</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力环流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