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
提到地面气象观测,人们一般会想到四四方方的气象观测场,洁白的百叶箱、温度计、风向标等,并把这些理解为地面的观测。不过这样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天上的云、大气中的声、光、电等天气现象,也都属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范围。所以地面气象观测的定义应为:利用气象仪器和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p>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在大气馆中我们会向气象爱好者介绍一些基本的观测项目。</p><p>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有极大的影响。</p><p>一般说来,气象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其周围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不要选在山谷、洼地、陡坡、绝壁上。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孤立、不高的个别障碍物离观测场的距离,至少要在障碍物高度的三倍以上;宽大、密集、成片的障碍物,距离要在障碍物高度的十倍以上。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气象台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场的北面。另外,一个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不要轻易搬家,因为轻易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影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p><p>观测场内仪器安装的原则可以用以下二十四个字表示:保持距离,互不影响;北高南低,东西成行;靠近小路,便于观测。各种仪器安置的高度见下表:</p><p>表1仪器安置高度表</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492"><tbody><tr><td>仪器</td><td>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td><td>基准部位</td></tr><tr><td>百叶箱雨量器</td></tr></tbody></table></p><p>雨量计</p><p>小型蒸发器</p><p>地面温度表</p><p>曲管温度表</p><p>日照计</p><p>风速器</p><p>风向器 高度125厘米5厘米</p><p>高度70厘米3厘米</p><p>仪器自身高度</p><p>高度70厘米3厘米</p><p>球不埋入土中1厘米</p><p>深度5,20,15,20厘米1厘米</p><p>倾斜角45度5度</p><p>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p><p>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p><p>安在观测场高2023米</p><p>方位正南5度 箱底</p><p>口缘</p><p>口缘</p><p>球部中心</p><p>表身与地面</p><p>底座面</p><p>底座</p><p>风杯中心</p><p>方位指南针</p><p>地面气象观测分为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类。定时观测是气象台站的基本观测,主要目的是为天气预报提供依据,积累资料,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一般地说,一天内观测次数越多,越能反映一个地方气象要素的变化。但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可以在一天中选择适当的有代表性的时间来进行。气象工作者经过统计发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观测4次与观测24次(1次/每小时)的日平均值非常接近。因此国家气象局规定,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必须进行2点、8点、14点、20点这4个时次定时观测,昼夜要守班;国家一般气象站每天只进行8点、14点、20点3次观测,夜间不必守班。</p><p>建立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天气实况,索取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岛,已经建立起了数千个气象台站,把全国这些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收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解中国范围内的天气、气候状况。</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