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计划:上册
<p>帮大家提高学习成绩,优学地理网初中频道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地理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p><p>一、教学目标:</p><p>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定的地理位置。</p><p>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p><p>二、教学重点:</p><p>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p><p>2、半球的划分。</p><p>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p><p>三、教学难点:</p><p>1、东西半球的划分。</p><p>2、纬度与经度的划分</p><p>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p><p>四、教法采用</p><p>1、小组合作学习</p><p>2、表格法</p><p>3、游戏法</p><p>4、问题解决式教学</p><p>5、多媒体辅助教学</p><p>五、学法渗透</p><p>1、学会读地球仪,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p><p>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p><p>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p><p>4、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p><p>六、程序安排</p><p>㈠导入新课</p><p>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所拍摄的录像,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我们苦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p><p>㈡教学新课</p><p>1、地球仪:</p><p>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p><p>2、 线与纬线</p><p>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所获得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p><p>3、半球的划分</p><p>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圉,而是以20°W和160°E?</p><p>4、 中、低纬度的划分</p><p>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自动动回到原处。</p><p>5、 纬网:</p><p>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p><p>⑴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p><p>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即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即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p><p>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p><p>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23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带走了30万人的生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为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帮助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中国政府决定向印度等受灾国提供总金额为2023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截至2023年4月15日,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灾区捐款累计达2.8亿元。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印度洋海啸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科伦坡、班达亚齐的经纬度。</p><p>三、总结:</p><p>利用毛线、作物的秸杆制作经纬网模型,同桌同学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p><p>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