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4:31

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p>教学目标</p><p>1.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p><p>2.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特点,明确我国在自然资源上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人地协调的观念。</p><p>3.通过我国资源在“总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p><p>教学建议</p><p>知识结构</p><p>教材分析</p><p>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然资源总量大"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优势,以及造成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为在后面几节的内容里会具体介绍。但是作为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它是通过数据来体现自然资源的含义的,教师应予以补充。</p><p>教材还通过"想一想"安排学生将我国与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相对比,给学生几个启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一个途径;第二,即使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样也能把经济发展好。</p><p>在教材的最后,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同样也会面临无法再生的局面。</p><p>教法建议</p><p>本节的从内容上来说线索非常清楚,但这一思路决不能成为教师教授的线索,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事实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国情分析出来。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使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升到理性认识上。</p><p>为了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介绍概念之后再举出几种事物,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否属于资源,从而理解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接着再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为后面提出解决资源紧张的措施作个铺垫。</p><p>教学设计方案1</p><p>[新课引入]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影片,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数据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以此感到自豪。</p><p>[出示相关资料]</p><p>展示资料:(投影)</p><p>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p><p>类别</p><p>国土面积</p><p>矿产资源</p><p>耕地面积</p><p>河流年径流量</p><p>森林面积</p><p>资源基本特征</p><p>总量居世界位次</p><p>3</p><p>3</p><p>4</p><p>6</p><p>6</p><p>自然资源大国</p><p>通过数据,能够让学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