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4:24

高一地理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说课稿

<p>尊敬的各位评委早上好!</p><p>我说课的题目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p><p>我将说课程序分为四部分:</p><p>1.教材分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p><p>2.说教法</p><p>3.说学法</p><p>4.教学过程设计</p><p>一、教材分析:</p><p>1.背景分析</p><p>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区位选择、城市体系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三部分,属于人文地理的范围,是在学习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的知识,目前城市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城市区位选择的研究,同时城市化速度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同时,本节内容又将为我们下面学习城市空间结构奠定基础。</p><p>2. 教学目标:</p><p>1)知识与技能:</p><p>熟悉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p><p>理解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p><p>理解城市体系和中心地理论。</p><p>熟悉理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城市层次分布。</p><p>2)过程与方法:</p><p>能对某城市的形成所影响的区位因素是什么。能分析某地区的城市体系。</p><p>能对结合长三角对珠江三角洲、辽中南等地区进行分析。</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使养成能独自读图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p><p>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p><p>3.教学重点:</p><p>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p><p>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p><p>4.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将中心地理论定为本节难点。</p><p>二、说教法:</p><p>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独立分析区域的能力发展,对城市体系知识将选择教师引导读图法,归纳总结法、列表法。对于中心地理论比较抽象的问题我准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案冽教学法,对于难点区位因素的选择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列表教学法</p><p>三、说学法:</p><p>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城市体系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读图发现法,对中心地理论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p><p>四、教学过程:</p><p>1、设置问题,导入新课</p><p>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中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如何?</p><p>通过重重设问来导出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p><p>2、讲授新课</p><p>1)城市区位选择这部分我准备列出两个表格,让学生来讨论填写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p><p>2)城市体系这部分内容也是列出表格,进行对比。对比不同等级的城市在数目,服务范围,规模,彼此间距离,服务种类等方面的区别。最终老师同学共同归纳出金字塔理论:即塔基城市数目多,规模小。越往上城市数目越少,规模越大。</p><p>3)中心地理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结合长三角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长三角)为例来突破这个难点,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p><p>城市区位:城市所占拒的场所</p><p>供水</p><p>河流水运</p><p>军事防御</p><p>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中国城市分布与地形地质的关系</p><p>影响城市自然资源:因矿产的开采而形成的城市</p><p>区位的因素</p><p>表现: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p><p>交通方式的变化对城市分布及发展的影响</p><p>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p><p>影响城市区位的时代变化性</p><p>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又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p><p>为城市本身服务</p><p>功能:</p><p>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p><p>“中心地”理论:正六边形法则</p><p>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及城市级别</p><p>不同等级的城市发挥不同的作用</p><p>3、课堂小结:</p><p>4、巩固练习:(略)</p><p>5、作业设置:</p><p>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p><p>作业设置:(单选、双选、综合)</p><p>一、单选题</p><p>1、城市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正确的是( )</p><p>①我国南方城市多临江而建 ②青藏高原城市多建在河谷地区</p><p>③西北地区城市多建在绿洲上 ④我国北方城市位于铁路公路沿线</p><p>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p><p>2、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p><p>①河流为城市增加一道风景线 ② 沿河分布城市多建在河谷地区</p><p>③ 河流是城市主要水源 ④ 河流便利的水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p><p>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p><p>3、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p><p>A过干或过湿,一般不利与城市的发展</p><p>B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数量大,需水多,所以城市最好建在雨水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p><p>C世界城市主要分布与气温适中的中高纬地区</p><p>D在我国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所以没有大城市的分布</p><p>4、扬州、济宁等城市的兴衰是因为( )</p><p>①气候异常变化而变得恶劣 ②无节制开采矿产资源而枯竭</p><p>③大运河的淤塞而不能通航 ④海上运输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5、有关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干线上</p><p>B沿河海、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可形成轴线</p><p>C不同交通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相同</p><p>D一地区交通线的兴衰会对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p><p>6、有关政治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作为政治中心城市一般也会为区域的经济中心,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p><p>B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首都,都是本国最大的城市</p><p>C2023年6月10日,哈撒克斯坦首都迁往阿斯塔纳,必将促进该城市的发展</p><p>D我国历史时期,著名的古都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p><p>7、对现代城市区位影响已经很弱的因素有( )</p><p>A军事和宗教 B政治和军事</p><p>C自然资源和交通 D科技和旅游</p><p>8、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p><p>A鞍山、包头C大同、抚顺</p><p>B曼切斯特、伯明翰D阿伯丁、大庆</p><p>一、 双选题</p><p>1、下列因果关系叙述正确的是()</p><p>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B大多数城市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城市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气温,所以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边缘地带</p><p>C热带地区城市因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热带没有城市</p><p>D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今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很大</p><p>2、下列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区位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是( )</p><p>A乌鲁木齐、齐齐哈尔 B 长春、西安</p><p>C包头兰州 D 太原、西安</p><p>3、有关城市区位临河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城市聚落是工业生产非常集中的地方,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p><p>B有利于城市发展水产养殖,供应城市的水产品需求</p><p>C有利于解决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需要</p><p>D有利于将产生、生活废水排入河中</p><p>4、影响下列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的是( )</p><p>A 我国南方城市区位多位于沿河地带</p><p>B我国东南部地区城市密度大于西北部地区</p><p>C山西省汾河河谷地地区城市</p><p>D世界中低纬的沿海地区是城市主要的分布地区</p><p>5、下列城市既是该国或该地区的行政中心,又是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中心的是( )</p><p>A中国的北京 B美国的华盛顿 C唐朝的西安 D巴西的巴西利亚</p><p>二、 综合题</p><p>1、读课本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图2-2-8</p><p>①说说该城市带的名称及该城市带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p><p>②大城市带的出现,对于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p><p>2、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23年1月19日至22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会议强调要不失时机推荐西部大开发,这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大事,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p><p>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西进运动,中部大草原被破坏,造成了频繁的 “黑风暴”,刮走了50亿吨的尘土。</p><p>材料三:我国西部地区图</p><p>(1)西部的特大城市在西部经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p><p>A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是西部开发的支柱</p><p>B是利用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p><p>C是大中城市与乡镇联系的纽带</p><p>D 可就近吸收农村劳动力,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纽带和当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p><p>(2 )我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在川西南、贵州、云南设郡县对其进行行政管理与开发的是( )</p><p>A西汉—汉武帝 B蜀—诸葛亮 C 秦—秦始皇 D唐—唐太宗</p><p>(4)19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频繁出现“黑风暴”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5)从哲学角度分析,我国的西部开发中要重视环保建设的原因。</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地理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