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城
<p>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的嘉峪山麓,有一座古老巍峨的关楼,墙垣雄伟,楼阁高耸,飞檐凌空,这便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嘉峪关北面、合黎山、马鬃山岗峦起伏,南面是富饶美丽的祁连山,中间夹着一条狭长的间有水草的戈壁滩,古丝绸之路就由这里通过,地势险要。嘉峪关就建立于咽喉之地,人称天下雄关,是我国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关城。</p><p>嘉峪关关城是一座东面窄、西面宽,略呈梯形的宏伟建筑。城墙的基础勒角,是大石条砌成的,内外两面用砖衬砌。周长733.3米,高11.7米,面积20230多平方米。关城有东西2门,东门叫光化门,西门叫柔远门,城内北侧建有砖铺面的宽阔斜坡马道,直达城顶。东西门外,有瓮城回护,城门南开,不与正门径通,使关城更为幽深肃穆。东瓮门叫朝宗,西瓮门叫会极。出西门瓮城10余米,有道长方形重关,巍然耸立与关城并肩。关门西开,是古代出人关必经之门,上题嘉峪关3个雄劲大字。</p><p>城墙上有东、中、西三座城楼,巍然对峙,气势壮观。各楼都为3层3间式,高约17米。每层楼周围有廊,红漆明柱,雕梁画栋;单檐歇山顶式,飞阁凌空。城墙四角都建筑了两层式的角楼,楼顶周围有砖砌垛口,形如碉堡。南北城墙中段各建有3间式带前通廊的敌楼。城墙的上外侧有垛口,设有许多了望孔,内侧设宇墙。内城的西墙上还砌有方形灯台,下设斜坡形射箭孔。</p><p>城西有石条筑底内外包砖的罗城,城的东、南、北3面也有黄土筑起的围墙。它南北连接万里长城,南有明墙,北有暗壁,沿着起伏的山岗伸延出去。罗城东西建有闸门,上有1层3间式闸楼,北边筑有烽火烟墩一座。罗城东面沿坡边围成一个广场,筑有敌墙一堵,环围罗城相接为拥城,城外有城,重关并守。广场内原来建有不少驿站,街道、商店、住宅等关城的附属建筑,现在遗迹尚存,还有明清建筑的关帝庙、文昌阁、戏楼。进人关城内,还可见到清代游击衙门府、夷厂、仓库、井亭等建筑。</p><p>现在的嘉峪关城楼,最初兴建于明朝洪武五年(2023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山下为咽喉之地,选九眼泉西北坡上,置关首筑土城。嘉峪山下的九眼泉,古称峪泉活水,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清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敦煌杂钞》记载:明弘治八年(2023年),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明正德元年(2023年)8月,兵备副宪李端澄监修东西2楼,次年2月落成。明嘉靖十八年(2023年),尚书翟銮视察西北,以嘉峪关为河西第一隘口,上书皇帝加固关城及其边墙,由兵备道李涵监筑了一道百余里长的城墙,南起文殊山下的卯来泉,穿过关城到达野麻湾东北两只铁翅南连悬崖,北接峭壁,与长城成犄角之势,更加壁垒森严。</p><p>嘉峪关的建筑是十分精工的。传说,当时筑城用的黄土,要筛选后放在青石板上烤干,再掺入丝麻和灰浆混拌,有的甚至要掺人糯米浆夯筑,以增强粘结力。工程完成后,在一定的距离,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人了夯土墙,就要返工重筑;直到箭头碰壁落地,才证明坚固合格。</p><p>过去,人们登上嘉峪关,可见一块石安砖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传说,明朝正德元年,有一位工匠师傅叫易开占,接受工程任务后拟定了一个设计安案,并准确地计算出用料数。按此施工结束后,只剩下一块砖,据说还是主管承修的官员为了加害能工巧匠而故意多加的。易师傅和工匠们只好商定,说那是一块不可缺少的定城砖。这表达了人们对古代能工巧匠的景仰之情。</p><p>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经过2023年、2023年和2023年3次较大的修缮和装饰,使这座古老的关城更加雄伟壮丽</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