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3:59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一、辽阔的冲积平原<p>1. 位置范围、形成</p><p>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跨冀、鲁、豫、苏、皖、京、津等五省二市,有中原之称,其范围大致是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濒临渤海和黄海。它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高含沙量河流合力冲积而成的,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其中黄河含沙量最大,是塑造黄淮海平原的主力。</p><p>2. 地形组成及特点</p><p>黄淮海平原由三个部分组成,西部是由山前洪积物和冲积物组成的缓斜平原;中部是由各河的冲积物组成的冲积低平原,为黄准海平原的主体部分;东部是地势很低的滨海平原,特点是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两部的缓斜平原位于黄河冲积扇,是由黄河水携带的泥沙和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主要特点是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颗粒由粗到细;这里地下水丰富,土层较厚,是高产田分布区。</p><p>黄淮海平原整体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低于50米,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这些洼地是地表水、地下水汇集的场所,也是地表盐分运移的归宿。洼地的面积一般超过50平方千米,许多洼地是旱涝、盐碱、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基本上是农业低产区,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但洼地具有分布集中、水上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发潜力较大。</p><p>黄淮海平原的地势变化、组成物质及主要特点如下表:</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td><td>地势</td><td>组成物质和主要特点</td><td>耕地类型</td></tr><tr><td>缓斜平原</td><td rowspan="3">高</td></tr></tbody></table></p><p>低 由山前洪积物和冲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山麓 高产田 冲积低平原 由各河冲积物组成,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 中、低产田 滨海平原 包括渤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 中、低产田</p><p>二、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p><p>长期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农作物产量下降。较差的农业生产条件,导致农业生产落后,制约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往往使这里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rowspan="2"> 形成因素</td></tr></tbody></table></p><p>灾害类型 自然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气候 地形 干旱(尤其是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只占全年的13%)<br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洪涝 降水集中(7、8两月占全年的50%以上)且变率大,夏季多暴雨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不合理开垦使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风沙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季多大风 地势和缓,起伏小,缺乏风力屏障 不合理开垦,出现沙荒地,使风沙肆虐 盐碱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 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 黄淮海平原三大障碍形成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不合理的灌溉措施,造成的影响如下图所示:</p><p>三、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p><p>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冲积低平原与东部的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中、低产田集中于两个地带:一是北部的河北沧州、衡水一带,是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二是南部的阜阳、驻马店一带,在淮河以北地区,河流支流较多,排水不畅,低洼易涝。这些地区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排水或灌水条件较差的低洼地;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贫瘠地;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引起土壤盐渍化等。</p><p>这些限制性因素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colspan="2">限制性因素</td><td>影响</td></tr><tr><td rowspan="3">自然因素</td><td>旱涝</td><td>排灌条件很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或旱灾</td></tr><tr><td>风沙</td><td>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降低</td></tr><tr><td>盐碱</td><td>土壤肥力比较贫瘠的土壤类型,限制农作物产量提高</td></tr><tr><td rowspan="2">人为因素</td><td>只用不养</td><td>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td></tr><tr><td>不合理灌溉</td><td>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使地下水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渍化</td></tr></tbody></table></p><p>四、改造中、低产田的必要性</p><p>黄淮海平原地域辽阔,宜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平原总面积的80%,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但中、低产田比重大且分布集中,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治理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二是土地分布集中,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p><p>五、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以辛店洼为例</p><p>本区的自然条件特点是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当河水水位升高时,河水倒灌洼地,加上地下水水位升高,形成渍涝,使得农业生产出现土地撂荒,农业歉收,人均收入低;而本区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较好,加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成为农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方面。</p><p>整治低湿地的指导思想:因洼制宜;治理的模式为鱼塘台田模式;开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等。治理效果是当年开发,当年见效。</p><p>六、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以北丘洼为例</p><p>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是水盐运动。水盐运动的特征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这使得农作物产量低而且品种单一,农民经济收入少。整治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建立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调控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土壤脱盐。具体措施如下表所示:</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方法</td><td>具体做法</td><td>目的</td><td>适用土地</td></tr><tr><td>引淡</td></tr></tbody></table></p><p>淋盐 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根区(1米深土体)土壤的含盐量 土体脱盐 低产田、盐渍化荒地 井排</p><p>井灌 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成水淡化,土体脱盐 重盐渍化荒地 农田</p><p>覆盖 选择适当的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抑制蒸发返盐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低产田、盐渍化荒地 生物</p><p>措施 营造防护林带(林网)、果与椿棉间作、培肥、良种等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中、低产田</p><p>七、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p><p>治理黄淮海平原的中、低田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原因:一方面黄淮海平原后备耕地不足,现有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很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黄淮海平原现有耕地中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因素,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种植业的关键。</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