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3:59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二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p>一、单元知识梳理</p><p>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岩石、生物、土壤)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有两种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因为每一要素既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产物,又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创造者,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例如,茂盛的热带雨林和砖红壤是湿热气候的产物,同样,如果地面没有茂盛的森林和黏重的土壤,降到地表的水难以被蒸发和蒸腾,也就无法形成湿热的气候。这种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赤道附近低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下图所示的地理现象。</p><p>作为整体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各个地区的形态和结构并不相同,总是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或称地域分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空间尺度上:①全球性地域分异,即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②区域性地域分异,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由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p><p>二、学习方法指导</p><p>1.紧密联系已学知识,强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p><p>如下图所示,太阳辐射决定各地的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和土壤;反过来,植物与土壤又会影响到气候(地表状况不同)。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气候,地形影响着气候和水文;反过来,气候和水文又作为外力塑造着地表形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可以深刻理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2.联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状况。(如下图)</p><p>三、疑难问题突破</p><p>1.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p><p>分析:高纬地区和低纬地区在东西方向上,热量变化不大,水分变化也不大,自然带呈东西延伸的横条带状分布,表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在高纬地区,由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极地冰原过渡。</p><p>中纬地区在东西方向上,虽然热量变化不大,但水分变化显著(离海远近不同)。自然带呈东西更替的环状分布,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位置</td><td>大陆西岸</td><td>大陆内部</td><td>大陆东岸</td></tr><tr><td>气候</td><td>受西风控制或影响,降水量较多</td><td>深居内陆,离海较远,水分减少</td><td>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td></tr><tr><td>景观</td><td>森林</td><td>草原荒漠草原</td><td>森林</td></tr></tbody></table>2.地形起伏引起的非地带性与垂直地域分异有何区别?</p><p>分析:垂直地域分异是随山体海拔增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引起植被由山麓至山顶的变化。而地形起伏引起的非地带性,不是山体上的变化,而是山体两侧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东西两侧的差异,若无地形起伏的影响,就不会有沙漠的形成。</p><p>3.如何把握垂直地带性的特点?</p><p>分析:应把握以下四点内容: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④中低纬度相对高度大的山脉垂直地带性表现明显。</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