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与界线<p>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界线是:①400mm年等降水量线;②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③2023m等高线。</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colspan="2">自然要素</td><td>地域差异</td><td>差异成因</td></tr><tr><td colspan="2">地貌</td><td>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td><td>地质作用的影响</td></tr><tr><td rowspan="3">气候</td><td rowspan="2">气温</td><td>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td><td>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td></tr><tr><td>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td><td>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td></tr><tr><td>降水</td><td>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td><td>受海陆位置的影响</td></tr></tbody></table></p><p>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特征的差异</p><p>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然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相互影响、共同联系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自然要素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虽然每个自然区域都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各自然区域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归纳如下。</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自然区</td><td>东部季风区</td><t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td><td>青藏高寒区</td></tr><tr><td>地形地势</td><td>海拔较低,大部分在2023米以下,东部的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广阔的平原</td><td>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既有2023米以上山脉,也有250~500米的内陆盆地</td><td>海拔2023米以上,有许多2023~2023米的山峰</td></tr><tr><td>气候</td><td>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风向、降水有季节变化,年降水量大于400mm</td><td>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400mm左右,西部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td><td>气温低,冻土广布。风力大,区外输入水汽不多</td></tr><tr><td>水文</td><td>多属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td><td>多属内流区,河流短小,以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多咸水湖</td><td>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江河的发源地;多冰川、湖泊</td></tr><tr><td>植被</td><td>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td><td>荒漠、草原</td><td>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谷内有森林</td></tr><tr><td>土壤</td><td>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td><td>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td><td>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td></tr><tr><td>人类活动</td><td>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td><td>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该区生态较脆弱,易受破坏</td><td>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td></tr></tbody></table></p><p>三、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p><p>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条件,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位置、热量条件和干湿程度。</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地区</td><td>气候带</td><td>干湿程度</td><td>植被</td><td>特色土壤</td><td>作物熟制</td></tr><tr><td>东北</td><td>温带</td><td>湿润半湿润</td><td>针叶林、针阔混交林</td><td>黑土</td><td>一年一熟</td></tr><tr><td>华北</td><td>暖温带</td><td>湿润半湿润</td><td>落叶阔叶林</td><td>黄土</td><td>两年三熟</td></tr><tr><td>华中</td><td>亚热带</td><td>湿润</td><td>常绿阔叶林</td><td>红壤</td><td>一年两熟</td></tr><tr><td>华南</td><td>热带</td><td>湿润</td><td>常绿阔叶雨林</td><td>砖红壤</td><td>一年三熟</td></tr></tbody></table></p><p>四、中国三大自然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td><td>有利条件</td><td>不利条件</td></tr><tr><td>东部季风区</td><td>(1)热量资源充足,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均较丰富,平原、丘陵广阔,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发展。(2)跨纬度广,自然地带的多样性和地形、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3)水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4)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北界大大向北推移,水稻、棉花种植界线均为世界最北</td><td>(1)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丘陵山地易受水土流失影响。(2)冬季风势力强大,冬季及春秋风向转换季节内,低温影响范围很广,使得越冬作物及多年生热带、亚热带作物北界远比欧洲、北美偏南。(3)广泛分布低产土壤,还有面积广大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td></tr><tr><t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td><td>(1)光热条件较好,年辐射量、日照时数普遍大于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极有利于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作物、生物产量高;瓜果、甜菜糖分含量高。(2)土地辽阔,开阔的高平原居优势,广大的山麓平原地区只要有水灌溉就可以成为良好的耕地。(3)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供利用</td><td>(1)气候干旱,绝大部分地方降水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2)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3)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普遍。(4)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受限制</td></tr><tr><td>青藏高寒区</td><td>(1)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2)高山草甸草原面积广阔,是良好的牧场。(3)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区,热量和水分条件较丰富,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td><td>(1)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只能种植青稞、春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放牧牦牛、藏山羊、藏绵羊等高寒牲畜。(2)绝大部分地方干旱,风力强,土壤质粗层薄</td></tr></tbody></table></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