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一、地壳的变动<p>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584"><tbody><tr><td>地质作用</td><td>内力作用</td><td>外力作用</td></tr><tr><td>能量来源</td><td>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td><td>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td></tr><tr><td>表现形式</td><t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td><td>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td></tr><tr><td>对地表形态的影响</td><td>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者盆地</td><td>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td></tr><tr><td>相互作用的关系</td><td colspan="2">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td></tr><tr><td>速度</td><td colspan="2">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地质作用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使地面瞬间产生剧变,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比较缓慢,如青藏高原几千万年前是海洋</td></tr></tbody></table></p><p>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p><p>1. 地壳运动: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按性质、方向分</td><td>水平运动</td><td>垂直运动</td></tr><tr><td>表现</td><td>使地壳物质发生水平位移</td><td>地壳的抬升或者下沉</td></tr><tr><td>地貌</td><td>地表岩石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td><td>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td></tr><tr><td>两者关系</td><td colspan="2">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td></tr></tbody></table>2. 板块构造</p><p>(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p><p>(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带。</p><p>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处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两大陆板块交界处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样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p><p>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p><p>1.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p><p>2.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p><p>3. 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应用</td><td>规律</td><td>原因</td></tr><tr><td rowspan="3">找水</td><td>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td><td>向斜构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容易向中间渗流汇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向斜构造汇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静水压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td></tr><tr><td>断层:多泉水、湖泊分布</td><td>断层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隙水多沿着断层线出露</td></tr><tr><td>断层:常发育沟谷、河谷</td><td>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谷,有利于地表水汇集</td></tr><tr><td rowspan="3">找矿</td><td>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td><td>背斜顶部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气分布于顶部,水分布于底部,油在中间</td></tr><tr><td>向斜:良好的钻矿位置</td><td>岩层中的煤、铁矿等矿产多保留在向斜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产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td></tr><tr><td>断层:良好的钻矿位置</td><td>断层地带有利于矿体的形成</td></tr><tr><td rowspan="3">工程建设</td><td>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背斜</td><td>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积水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设易产生滑坡</td></tr><tr><td>地下隧道:选背斜,避开向斜</td><td>背斜岩层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形一般为盆地,成为雨水汇集区,在此处开隧道,隧道可能变成水道</td></tr><tr><td>采石场:应选背斜顶部</td><td>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为采石场提供原料</td></tr></tbody></table></p><p>四、外力作用与地貌</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td><td>侵蚀地貌</td><td>搬运与沉积</td><td>沉积地貌</td></tr><tr><td>流水作用</td><td>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现</td><td>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td><td>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td></tr><tr><td>风力作用</td><td>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td><td>①搬走地表沙尘、碎屑;②风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td><td>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td></tr></tbody></table></p><p>1. 外力作用的形式以及关系</p><p>2.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p><p>(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p><p>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为主。</p><p>(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p><p>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p><p>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渍湖、冰渍垄等。</p><p>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等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p><p>五、难点突破</p><p>1.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p><p>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p><p>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p><p>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通过构造地貌,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p><p>3. 向斜和背斜的判断</p><p>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只有从岩层新老顺序判断才是科学的。</p><p>4. 断层和断裂</p><p>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力只发生破裂,但没有沿断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裂;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错动、位移的是断层。</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