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p>1. 划分依据</p><p>依照各省级行政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p><p>2. 三个经济地带概况</p><p>项目</p><p>经济</p><p>地带 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东部经济地带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 16 小</p><p>大 42 大</p><p>小 中部经济地带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9个 27 35 西部经济地带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 57 23 【注意】由于资料统计欠缺,东部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北京虽不直接濒临海洋,但距海较近,交通便利,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故可作为沿海行政区对待;西部经济地带并非与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一个意思。</p><p>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p><p>1. 差异的主要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p><p>(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体现)三区比较如下:</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东部</td><td>中部</td><td>西部</td></tr><tr><td>最发达</td><td>较发达</td><td>较落后</td></tr></tbody></table>(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三区比较如下:</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东部</td><td>中部</td><td>西部</td></tr><tr><td>最快</td><td>较东部慢</td><td>较慢</td></tr></tbody></table>2. 三个地带的经济状况比较</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colspan="2"> 经济地带</td></tr></tbody></table></p><p>经济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GDP(2023) 最多(60.4%) 较多(26.4%) 较少(13.2%) 人均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增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逐年增加 减少 减少 【易错点】认为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事实上,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GDP增长速度最快,故使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所占比重反而减少,东西经济差距越拉越大。</p><p>三、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p><p>1.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地带</td><td>位置</td><td>优势条件</td><td>存在问题</td><td>发展方向</td></tr><tr><td>东部经济地带</td><td>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td><td>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td><td>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td><td>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td></tr><tr><td>中部经济地带</td><td>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td><td>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td><td>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td><td>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立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td></tr><tr><td>西部经济地带</td><td>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td><td>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td><td>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td><td>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td></tr></tbody></table>2. 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p><p>(1)优势互补</p><p>三个经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开发整治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优势互补发展。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p><p>(2)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及产业转移</p><p>3. 西部大开发</p><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范围</td><td>资源</td><td>开发的有利条件</td><td>开发重点</td><td>意义</td></tr><tr><td>西北(陕、甘、宁、青、新)、西南(川、滇、黔、渝、藏)、内蒙古、广西</td><td>①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稀土、镍、铝;②水能资源(蕴藏量70%),长江、黄河、珠江上游,雅鲁藏布江、红水河水系等;③气候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④草场: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大牧场;⑤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民族风情</td><td>①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②第二条亚欧大陆桥;③丰富的自然资源;④独特的旅游资源;⑤广阔的潜在市场;⑥社会稳定、民族团结</td><td>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特色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td><td>①协调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②东西部共同富裕,缩小差距;③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④改善生态环境;⑤促进经济发展</td></tr></tbody></table></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