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3:56

月地受热差异的探究及对月球基地的构想教学设计

<p>【使用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p><p>【关 键 词】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p><p>【教学设计思想】</p><p>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为中心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研究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p><p>【三维学习目标】</p><p>知识与技能</p><p>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p><p>理解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和直接来源。</p><p>过程与方法</p><p>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p><p>培养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p><p>情感态度价值观</p><p>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p><p>【教学重难点】</p><p>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p><p>难点: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p><p>【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p><p>导入新课:</p><p>[问题导入]</p><p>太阳辐射既能到达月球表面,也能到达地球表面,但月球白天表面平均温度可高达100度以上,夜间却降至-180度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却没有如此之大,原因何在?</p><p>[差异比较]</p><p>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由于体积、质量小,表面引力小,所以没有空气。</p><p>[问题探究]</p><p>那么大气在月地受热的差异中起了什么影响呢?</p><p>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度是什么温度呢?──气温。</p><p>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热量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大气是怎么增温的呢?</p><p>一、大气的受热过程</p><p>[教师]我们先结合生活来看一些现象,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这些现象的原理。</p><p>[学生探究]</p><p>1.交通信号灯中的停车灯为什么用红灯?</p><p>2.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p><p>3.为什么臭氧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p><p>4.生活中我们能看到蔬菜、瓜果的反季节上市,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p><p>5.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p><p>6.而每当寒潮来临之前,北方的农民会在农田中堆放柴草进行燃烧制造烟幕?</p><p>7.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止全球变暖?</p><p>[学生活动]</p><p>(过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合,自主探究,组内合作。(教师协助)</p><p>(反馈)</p><p>[教师]通过上述的问题探究,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p><p>[课件]演示大气受热过程</p><p>解读:</p><p>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p><p>(1)反射作用</p><p>大气能将投射到上面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无云也有反射作用,但有云反射作用更明显,而且云层愈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p><p>(2)散射作用</p><p>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p><p>(3)吸收作用</p><p>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p><p>[教师]尽管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太阳辐射还是能到达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太阳暖地面),再把能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p><p>2.大气的保温作用</p><p>(1)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地面暖大气),并且产生大气逆辐射(大气还地面),减少了地面热量散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p><p>(2)阴天多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p><p>(3)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强了保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暖。</p><p>[比较]</p><p>(学生归纳)月地受热差异</p><p>小结: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左右,形成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p><p>[课堂小练习]</p><p>[教师]基于月地的差异性,我们来看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而今天这个美丽的神话变成了事实。在世界上像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等科技大国,最近都燃起了对月球的兴趣,计划在今后的几年或几十年里对月球展开探索,并提出要建立月球基地。</p><p>[问题]什么是月球基地?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什么目的?</p><p>[学生讨论]1.月球基地是指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与工作区域。</p><p>3.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以下目的:更好地开展天文观测等科学活动;在月球上建立空间发电站供地球使用;开发月球各种矿物资源;为人类向更远的目标探索提供了一个落脚点;为飞向更远的行星的飞船提供建造材料甚至提供推进剂;为更远的将来人类向月球移民打前站。</p><p>[问题]月球上已经有哪些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哪些生存条件</p><p>[学生讨论]月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引力,极地可能有冰、矿产资源等。</p><p>月球尚不具备、需要人类自己解决的条件是: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以饮用的液态水、防御宇宙辐射的措施等。</p><p>[教师]我们可以说,月球上有建设月球基地的条件,但也要明确建设月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我们有信心,经过努力,月球基地最终会建成,她会成为人类在地球外星体上建立的第一个活动场所。</p><p>[结合长作业]</p><p>完成你心目中的月球基地的设计方案。</p><p>【评课与反思】</p><p>网络教学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网络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能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想结合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的统一。</p><p>本节课基于资优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题,利用网络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为中心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研究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p><p>与常规教学相比,网络更能体现它额外的价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合,自主探究,组内合作,教师从旁协作。</p><p>教学中也应注意如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探究应围绕主题,给学生充足的想象力,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p><p>如果课堂只定位在基础上,必然产生拉平效应,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低层次地趋向一致。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也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p><p>改进:</p><p>1.问题的探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提出问题,找到突出的问题共同探究。</p><p>2.探究分组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p><p>3.对资料来源给予控制,防止学生简单的从网上复制、粘贴。</p><p>4.学生的合作讨论可以更热烈一些。</p><p>5.挑出学生反馈中的问题,重点讲解。</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地受热差异的探究及对月球基地的构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