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3:50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

<p>知识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接下来优学地理网给大家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供大家参考阅读。</p><p>第一章人口</p><p>一、人口增长</p><p>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p><p>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p><p>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p><p>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p><p>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p><p>二、人口迁移</p><p>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p><p>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p><p>(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p><p>(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p><p>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p><p>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p><p>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p><p>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p><p>四、地域文化与人口</p><p>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p><p>一、城市的空间结构</p><p>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p><p>(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p><p>★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p><p>(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p><p>(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p><p>(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p><p>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p><p>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p><p>★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p><p>★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p><p>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p>(一)、自然方面</p><p>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p><p>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p><p>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p><p>(二)社会经济方面</p><p>1、农业基础</p><p>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p><p>★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p><p>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p><p>三、城市化</p><p>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p><p>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p><p>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p><p>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p><p>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p><p>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p><p>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p><p>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p><p>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p><p>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p><p>现在是不是感觉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推荐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