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3:33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极值的分布

<p>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在着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其分布又随地点和时间体现出不同的 差异性;还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p><p>关于正午太阳高度极值的分布,现行《高中地理》是这样阐述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 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每年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 。……”</p><p>为了更方便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把上述课文原意用下图来表示:</p><p>(附图 {图})</p><p>其中,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分别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到北极点,以及南回归线 以南到南极点范围,除此以外,地球上再没有任何地区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但是,二至日正午太 阳高度最小值是否仅对应地分布在南回归线以南到南极点及北回归线以北到北极点范围呢?</p><p>设在6月22日前后,南半球有一点,由于这一天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则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定是最小值 。除了此时,再也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值更小的时刻了。所以,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的分布地区应 扩大到整个南半球范围。</p><p>同理,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的分布地区也应扩大到整个北半球范围。</p><p>由此看来,课文的表述虽然不错。但明显存在欠周全性。</p><p>建议,教学时对课文的阐述要略作补充:</p><p>“……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在整个北半球,每年2月22 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及整个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p><p>以上内容可用下图来表示:</p><p>(附图 {图})</p><p>根据上图,我们还可推导出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极值出现的不同,如:</p><p>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有两次最大值90°和两次最小值66°34′。</p><p>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有一次最大值90°和一次最小值43°08′。</p><p>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赤道与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内有两次最大 值和一次最小值。</p><p>在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内有一次最大值和一次最小值。</p><p>综上所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分布中,对最大值与最小值规律不能一概而论。关于最大值,对南北回归 线之间的地区,存在于阳光直射的时刻;对于南北回归线至极点的地区,存在于阳光直射本半球回归线的时刻 。关于最小值,只仅存在南北半球的差异,当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均出现最小值;当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均出现最小值。</p><p>本文所及知识点,常出现在一些习题中,如以下的一道选择题。</p><p>6月22日前后,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p><p>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值</p><p>B.北半球达最大值</p><p>C.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小值</p><p>D.南半球达最小值</p><p>正确选项应为A、C、D,但学生一般易漏选D,其原因就是课文中相关内容阐述不够严密,我们在教学中应 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完善,以利于学生获得完整、严密的地理知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极值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