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2:39

新课程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模式

<p>一、创设问题情境</p><p>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师生良好情绪氛围。其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借助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与现实生活有关,有明确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行为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创设的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真实情境,能够揭示学科思想的活动情境。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情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p><p>二、重视培养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p><p>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既可以在试卷上获得高分,也可以在很多问题上一针见血地从学科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出于对学生的熏陶,地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显得就更加重要了。比如笔者在新近的工业区位选择复习中就发现了这样两个“小问题”。对有大气和水污染企业的布局,主要考虑风向和河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当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这里涉及对“上风向”和“下风向”的理解,以及对风玫瑰图的认识。在分析回答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企业布局时,笔者看到了“分布在季风对吹风向垂直的郊外”字样。笔者可以理解“季风对吹”是什么意思,但显然,这不是地理专业术语,输入百度查找,果真没有这样的组词方式。但这样写的同学不止一位,很明显,这是受到了先前老师的影响。上课一问,果然这样。</p><p>对于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时一般选在河流的下游。笔者在很多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印染厂布局合理是因为“位于河流下游,污染少”(这里的下游当然是指区域河流的下游)。“但这句话有问题吗?”笔者问学生,他们回答不出来,并不以为然。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描述不准确!企业在河流下游生产就会“污染少”吗?显然是不准确的。是因为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在了河流在这个区域内的下游河段,对居民区(城市)影响小了些。污染有,而且并未减少。我们地理教师的语言要做到随意、准确。不仅对学生地理语言的使用影响明显,如果能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还可以不断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变得更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和性格是无关的。</p><p>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p><p>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地理,探索、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活动。教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在交往中思索、探索、练习、掌握并应用,以建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教师应明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p><p>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往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则意味着人人皆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将之内化“自己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地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p><p>四、利用图像学习</p><p>图像是各种地理知识综合而具体的体现。它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规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学地理课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几乎都能在图像上反映出来。图像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而且对比性强。不管地理事物多么巨大,只要通过图像,就能一览无余。不仅如此,还能通过图像把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对照,显示不同地区的类同和差异,找出其中的联系和规律性。同时,图像还可以延长人们的视野,通过它可以了解远方的地理事物。考查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往往是考查一个人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地理学习中认真掌握好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p><p>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是学生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动人光芒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p><p>参考文献:</p><p>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2023(09).</p><p>2.何海峰.新课改下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力的探讨,2023(10).</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课程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