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0:58

有关高一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p>一、指导思想</p><p>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p><p>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p><p>二、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的</p><p>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p><p>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p><p>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p><p>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p><p>三、本学期教学任务</p><p>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下册教学。</p><p>四、教材分析</p><p>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主要是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册共四个单元:</p><p>第一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投入要素、区位选择、地域类型等,从而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p><p>第二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区位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的关系,城市化及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合理的城市化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p><p>第三单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主要让学生了解交通、通信以及商业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p>第四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最后一个单元,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p><p>五、具体措施</p><p>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p><p>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基础训练》),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p><p>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p><p>六、课时安排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tbody><tr><td><p>第五单元</p><p> </p></td><td><p>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p><p> </p></td><td><p>(共11—13课时)</p><p> </p></td></tr><tr><td><p>1</p><p> </p></td><td><p>农业生产活动</p><p> </p></td><td><p>1</p><p> </p></td></tr><tr><td><p>2</p><p> </p></td><td><p>农业的区位选择</p><p> </p></td><td><p>1</p><p> </p></td></tr><tr><td><p>3</p><p> </p></td><td><p>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p><p> </p></td><td><p>1</p><p> </p></td></tr><tr><td><p>4</p><p> </p></td><td><p>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p><p> </p></td><td><p>1</p><p> </p></td></tr><tr><td><p>5</p><p> </p></td><td><p>工业生产活动</p><p> </p></td><td><p>1</p><p> </p></td></tr><tr><td><p>6</p><p> </p></td><td><p>工业的区位选择</p><p> </p></td><td><p>1</p><p> </p></td></tr><tr><td><p>7</p><p> </p></td><td><p>企业的空间发展</p><p> </p></td><td><p>1</p><p> </p></td></tr><tr><td><p>8</p><p> </p></td><td><p>工业地域的形成</p><p> </p></td><td><p>1</p><p> </p></td></tr><tr><td><p>9</p><p> </p></td><td><p>传统工业区</p><p> </p></td><td><p>1</p><p> </p></td></tr><tr><td><p>10</p><p> </p></td><td><p>新兴工业区</p><p> </p></td><td><p>1</p><p> </p></td></tr><tr><td><p>第六单元</p><p> </p></td><td><p>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 </p></td><td><p>(共7—8课时)</p><p> </p></td></tr><tr><td><p>1</p><p> </p></td><td><p>聚落的形成</p><p> </p></td><td><p>1</p><p> </p></td></tr><tr><td><p>2</p><p> </p></td><td><p>城市的区位因素(一)</p><p> </p></td><td><p>2</p><p> </p></td></tr><tr><td><p>3</p><p> </p></td><td><p>城市的区位因素(二)</p><p> </p></td><td><p>1</p><p> </p></td></tr><tr><td><p>4</p><p> </p></td><td><p>城市化</p><p> </p></td><td><p>1</p><p> </p></td></tr><tr><td><p>5</p><p> </p></td><td><p>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p><p> </p></td><td><p>1—2</p><p> </p></td></tr><tr><td><p>第七单元</p><p> </p></td><td><p>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p><p> </p></td><td><p>(共9—10课时)</p><p> </p></td></tr><tr><td><p>1</p><p> </p></td><td><p>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p><p> </p></td><td><p>2</p><p> </p></td></tr><tr><td><p>2</p><p> </p></td><td><p>交通运输网中的线</p><p> </p></td><td><p>2</p><p> </p></td></tr><tr><td><p>3</p><p> </p></td><td><p>交通运输网中的点</p><p> </p></td><td><p>1</p><p> </p></td></tr><tr><td><p>4</p><p> </p></td><td><p>城市交通运输</p><p> </p></td><td><p>1</p><p> </p></td></tr><tr><td><p>5</p><p> </p></td><td><p>电子通信</p><p> </p></td><td><p>1</p><p> </p></td></tr><tr><td><p>6</p><p> </p></td><td><p>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p><p> </p></td><td><p>1</p><p> </p></td></tr><tr><td><p>7</p><p> </p></td><td><p>国际贸易和金融</p><p> </p></td><td><p>1</p><p> </p></td></tr><tr><td><p> </p><p> </p></td><td><p> </p><p> </p></td><td><p> </p><p> </p></td></tr><tr><td><p>第八单元</p><p> </p></td><td><p>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p> </p></td><td><p>(共5—6课时)</p><p> </p></td></tr><tr><td><p>1</p><p> </p></td><td><p>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p><p> </p></td><td><p>1</p><p> </p></td></tr><tr><td><p>2</p><p> </p></td><td><p>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p><p> </p></td><td><p>1</p><p> </p></td></tr><tr><td><p>3</p><p> </p></td><td><p>可持续发展</p><p> </p></td><td><p>1</p><p> </p></td></tr><tr><td><p>4</p><p> </p></td><td><p>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p><p> </p></td><td><p>2</p><p> </p></td></tr></tbody></table><p>总结:新的学期优学大学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关高一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