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10:38

2023高中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p>暑假终于到来了,为了大家很好的知识点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以供参考。</p><p>1宇宙的基本特点</p><p>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p><p>2</p><p>天体的分类</p><p>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p><p>质。</p><p>3</p><p>天体系统的成因</p><p>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p><p>4</p><p>天体系统的级别</p><p>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p><p>5</p><p>日地平均距离</p><p>1.496亿千米</p><p>6</p><p>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p><p>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p><p>7</p><p>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p><p>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p><p>(天海冥)</p><p>8</p><p>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p><p>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p><p>液态水。</p><p>9</p><p>太阳的主要成分</p><p>氢和氦</p><p>10</p><p>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p><p>核聚变反应</p><p>11</p><p>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p><p>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p><p>的主要能源。</p><p>12</p><p>太阳活动</p><p>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p><p>13</p><p>我国太阳能的分布</p><p>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p><p>14</p><p>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p>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p><p>15</p><p>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p><p>11年。</p><p>16</p><p>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p>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p><p>17</p><p>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p><p>2023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p><p>18</p><p>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p><p>2023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p><p>19</p><p>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p><p>2023年东方红一号、2023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p><p>验飞船。</p><p>20</p><p>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p><p>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p><p>矿产资源。</p><p>21</p><p>保护宇宙环境</p><p>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p><p>22</p><p>地球的平均半径</p><p>2023千米</p><p>23</p><p>地球的赤道周长</p><p>4万千米</p><p>24</p><p>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p><p>划分</p><p>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p><p>60-90。</p><p>25</p><p>经线和经度</p><p>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p><p>26</p><p>东西两半球的划分</p><p>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p><p>27</p><p>南北两半球的划分</p><p>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p><p>28</p><p>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p><p>2023和2023纬线</p><p>29</p><p>本初子午线</p><p>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p><p>30</p><p>南北方向的判断</p><p>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p><p>31</p><p>东西方向的判断</p><p>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p><p>向西。</p><p>32</p><p>东西经的判断</p><p>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p><p>33</p><p>南北纬的判断</p><p>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p><p>34</p><p>地球自转的方向</p><p>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p><p>35</p><p>地球自转的周期</p><p>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p><p>24小时。</p><p>36</p><p>地球自转的速度</p><p>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p><p>37</p><p>地球公转的轨道</p><p>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p><p>38</p><p>地球公转的方向</p><p>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p><p>39</p><p>地球公转的周期</p><p>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p><p>小时48分46秒)</p><p>40</p><p>地球公转的速度</p><p>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p><p>41</p><p>黄赤交角</p><p>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023。</p><p>42</p><p>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p><p>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p><p>返移动</p><p>43</p><p>晨昏线的判断</p><p>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p><p>过渡为昏线。</p><p>44</p><p>地方时的计算</p><p>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p><p>45</p><p>已知经度求时区数</p><p>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p><p>46</p><p>区时的计算</p><p>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p><p>47</p><p>北京时间</p><p>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p><p>48</p><p>世界时</p><p>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p><p>49</p><p>国际日期变更线</p><p>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p><p>50</p><p>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p><p>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p><p>51</p><p>太阳直射点的判断</p><p>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p><p>52</p><p>春分日(3月21日)</p><p>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p><p>53</p><p>夏至日(6月22日)</p><p>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p><p>54</p><p>秋分日(9月23日)</p><p>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p><p>55</p><p>冬至日(12月22日)</p><p>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p><p>56</p><p>夏半年的概念</p><p>3月21日至9月23日</p><p>57</p><p>冬半年的概念</p><p>9月23日至3月21日</p><p>58</p><p>地球侧视图的判读</p><p>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59</p><p>地球俯视图的判读</p><p>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p><p>极。</p><p>60</p><p>昼夜长短的计算</p><p>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p><p>61</p><p>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p><p>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p><p>前后推算。</p><p>62</p><p>昼夜长短的判断</p><p>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p><p>63</p><p>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p><p>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p><p>64</p><p>天文四季</p><p>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p><p>65</p><p>我国传统四季</p><p>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p><p>四季。</p><p>66</p><p>欧美传统四季</p><p>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p><p>67</p><p>二十四节气</p><p>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p><p>雪雪冬小大寒</p><p>68</p><p>五带的名称和范围</p><p>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p><p>69</p><p>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p><p>70</p><p>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p><p>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p><p>71</p><p>低层大气的组成</p><p>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p><p>72</p><p>干洁空气的组成</p><p>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p><p>73</p><p>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p><p>尘埃的作用</p><p>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p><p>作用;成云致雨</p><p>74</p><p>大气污染</p><p>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p><p>75</p><p>大气垂直分层</p><p>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p><p>76</p><p>对流层的主要特征</p><p>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p><p>的关系最密切</p><p>77</p><p>平流层的主要特征</p><p>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p><p>78</p><p>大气上界</p><p>离地面约2023千米。</p><p>79</p><p>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p><p>太阳高度角</p><p>80</p><p>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p><p>吸收、反射、散射。</p><p>81</p><p>辐射定律</p><p>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p><p>之越长。</p><p>82</p><p>地面辐射</p><p>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p><p>83</p><p>大气逆辐射</p><p>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p><p>84</p><p>大气的保温效应</p><p>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p><p>收能力很强。</p><p>85</p><p>全球的热量平衡</p><p>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p><p>86</p><p>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p><p>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p><p>87</p><p>热力环流</p><p>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p><p>88</p><p>形成风的直接原因</p><p>水平气压梯度力。</p><p>89</p><p>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p><p>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p><p>力越大。</p><p>90</p><p>地转偏向力的方向</p><p>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p><p>91</p><p>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p><p>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p><p>是有个交角。</p><p>92</p><p>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p><p>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p><p>画出合力</p><p>93</p><p>小气候</p><p>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p><p>94</p><p>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p><p>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p><p>95</p><p>大气环流的意义</p><p>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p><p>重要因素。</p><p>96</p><p>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p>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p><p>风、极地高压</p><p>97</p><p>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p><p>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p><p>98</p><p>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p><p>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p><p>压(大西洋)</p><p>99</p><p>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p><p>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p><p>100</p><p>季风的成因</p><p>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p><p>动</p><p>101</p><p>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p><p>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p><p>风)。</p><p>102</p><p>锋面的分类与天气</p><p>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p><p>103</p><p>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p><p>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p><p>锋)春季的沙尘暴</p><p>104</p><p>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p><p>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p><p>针。</p><p>105</p><p>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p><p>征</p><p>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p><p>针。</p><p>106</p><p>锋面气旋</p><p>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p><p>107</p><p>气候要素</p><p>气温、降水量。</p><p>108</p><p>气候形成因子</p><p>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p><p>109</p><p>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p><p>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p><p>110</p><p>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p><p>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p><p>(一种)</p><p>111</p><p>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p><p>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p><p>112</p><p>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p><p>布规律</p><p>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p><p>东岸20-35</p><p>113</p><p>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p><p>律</p><p>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p><p>制。30-40西岸</p><p>114</p><p>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p><p>规律</p><p>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p><p>岸。</p><p>115</p><p>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p><p>布规律</p><p>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p><p>岸。</p><p>116</p><p>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p><p>布规律</p><p>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p><p>控制。温带内陆</p><p>117</p><p>气候的变化</p><p>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p><p>118</p><p>气候资源的特点</p><p>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p><p>119</p><p>气候资源与农业</p><p>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p><p>120</p><p>气候资源与建筑</p><p>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p><p>121</p><p>风与城市规划</p><p>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p><p>行风的上风向</p><p>122</p><p>气候资源与交通</p><p>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p><p>云雾、地势等)</p><p>123</p><p>台风(飓风)</p><p>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p><p>124</p><p>热带气旋强度等级</p><p>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p><p>125</p><p>台风的监测与预报</p><p>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p><p>移动方向和速度。</p><p>126</p><p>暴雨形成条件</p><p>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p><p>127</p><p>洪涝灾害的防御</p><p>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p><p>128</p><p>干旱的危害</p><p>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p><p>会安定。</p><p>129</p><p>干旱的防御</p><p>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p><p>作制度等。</p><p>130</p><p>寒潮的危害</p><p>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p><p>大。</p><p>131</p><p>寒潮的防御</p><p>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p><p>132</p><p>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p><p>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p><p>133</p><p>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p><p>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p><p>134</p><p>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p><p>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p><p>135</p><p>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p><p>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p><p>破坏。</p><p>136</p><p>臭氧层的保护</p><p>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p><p>137</p><p>酸雨的成因</p><p>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p><p>酸性气体。</p><p>138</p><p>我国酸雨区的分布</p><p>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p><p>139</p><p>酸雨的危害</p><p>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p><p>④危及人体健康</p><p>140</p><p>酸雨的防治</p><p>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p><p>资源综合利用。</p><p>141</p><p>大气环境保护</p><p>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142</p><p>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p><p>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p><p>的71%。</p><p>143</p><p>海岸带</p><p>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p><p>144</p><p>海岸带与人类活动</p><p>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p><p>围内。</p><p>145</p><p>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p><p>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p><p>146</p><p>海水热量的收入</p><p>太阳辐射</p><p>147</p><p>海水热量的支出</p><p>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p><p>148</p><p>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p><p>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p><p>149</p><p>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p><p>从赤道向两极递减。</p><p>150</p><p>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p><p>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p><p>151</p><p>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p><p>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p><p>152</p><p>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p><p>氯化钠、氯化镁。</p><p>153</p><p>盐度的概念</p><p>2023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p><p>154</p><p>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p>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p><p>155</p><p>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p><p>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p><p>156</p><p>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p><p>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p><p>157</p><p>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p><p>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p><p>158</p><p>洋流的概念</p><p>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p><p>动。</p><p>159</p><p>洋流的成因分类</p><p>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p><p>海峡)。</p><p>160</p><p>风海流的成因</p><p>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p><p>161</p><p>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p><p>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p><p>流动。</p><p>162</p><p>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p><p>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p><p>动。</p><p>163</p><p>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p><p>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p><p>164</p><p>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p><p>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p><p>亚寒流。</p><p>165</p><p>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p><p>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p><p>流。</p><p>166</p><p>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p><p>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p><p>亚寒流。</p><p>167</p><p>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p><p>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p><p>利寒流。</p><p>168</p><p>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p><p>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p><p>169</p><p>海水等温线的判读</p><p>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p><p>规律判断寒暖流</p><p>170</p><p>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p><p>171</p><p>海洋资源的分类</p><p>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p><p>172</p><p>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p><p>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p><p>发电。</p><p>173</p><p>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p><p>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p><p>补偿流。</p><p>174</p><p>世界主要渔业国</p><p>中国、日本。</p><p>175</p><p>世界渔场分布</p><p>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p><p>东南大西洋</p><p>176</p><p>海洋油、气开发</p><p>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p><p>道。</p><p>177</p><p>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p><p>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p><p>水腐蚀性等)</p><p>178</p><p>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p><p>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p><p>乐。</p><p>179</p><p>著名海峡</p><p>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p><p>白令、曼德等。</p><p>180</p><p>著名运河和港口</p><p>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p><p>181</p><p>腹地</p><p>港口的服务区域。</p><p>182</p><p>海洋货物运输条件</p><p>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p><p>佳航线服务。</p><p>183</p><p>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p><p>荷兰、日本、澳门。</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高中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