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十二)
<p>●区域经济发展农业</p><p>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p><p>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p><p>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p><p>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p><p>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p><p>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p><p>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p><p>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p><p>总体认识:</p><p>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p><p>产业结构</p><p>农业投入</p><p>农业技术</p><p>经营方式</p><p>农产品商品率</p><p>农民收入</p><p>增收措施</p><p>农业生态</p><p>传统农业</p><p>中国农业大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p><p>低。</p><p>劳动密集</p><p>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p><p>粗放</p><p>低</p><p>低</p><p>扩大生产规模(垦荒、扩大载畜量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p><p>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p><p>现代农业</p><p>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集中生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p><p>高。</p><p>资金技术密集</p><p>生物技术、机械化程度高</p><p>集约</p><p>高</p><p>高</p><p>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良品种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p><p>能源消耗大(农业污染较重)</p><p>问题总结:</p><p>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评价通常要从上表所列诸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最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展开分析或论述。生态恶化区的农业发展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有关理论分析阐述。</p><p>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p><p>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项目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条目作答。</p><p>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