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高一级第二学期地理试卷精编
<p>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p><p>第一节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分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p><p>202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下图为某城市内一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p><p>1.该城市区域最可能属于</p><p>A.中心商务区 B.钢铁工业区</p><p>C. 居民住宅区 D.公园游览区</p><p>2.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p><p>A.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p><p>B.我国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p><p>C.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会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p><p>D.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未出现城市环境问</p><p>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p><p>3.下列实现图中①功能的是()</p><p>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p><p>C.我国的冬季风 D.我国的夏季风</p><p>4.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p><p>A.① B.④ C.⑤ D.⑥</p><p>读下图,完成5题。</p><p>5.在上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p><p>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p><p>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p><p>C.①②均向北流动</p><p>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p><p>读兰州市略图,回答6~7题。</p><p>6.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p><p>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p><p>B.政治经济的发展</p><p>C.交通运输的需要</p><p>D.地形和河流分布</p><p>7.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要干道走向可能是()</p><p>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p><p>C.东北西南走向 D.放射状</p><p>下面两图中,上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下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8~10题。</p><p>8.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p><p>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p><p>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p><p>9.在上图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p><p>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p><p>10.在下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p><p>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p><p>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p><p>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p><p>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p><p>图3为某县城和火车站间公路规划方案图。其中,方案①是AB线;方案②是ACCDBD线;方案③是AB线,另设支线ED和FC;方案④是AB、AC、AD线。据此,回答11~12题。</p><p>11.能保证B、C、D三地与火车站交通最为快捷的方案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12.综合考虑四种方案的利弊,最佳方案是:</p><p>A.① B.② C.③ D.④</p><p>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3~14题。</p><p>13.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p><p>A.海平面的上升</p><p>B.城市数量增多</p><p>C.动物数量减少</p><p>D.冰雪覆盖扩大</p><p>14.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p><p>A.修筑水利工程</p><p>B.控制大城市规模</p><p>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p><p>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p><p>读下图,回答2023题。</p><p>15.20世界60年代后</p><p>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p><p>③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16.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p><p>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在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五千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C以内 ④近三十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p><p>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p><p>17.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p><p>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向海洋推进</p><p>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p>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2023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读图,完成18~19题。</p><p>18.甲图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p><p>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p><p>C.高高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p><p>19.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p><p>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比重较大</p><p>C.性别构成较合理 D.年龄构成较轻</p><p>20.读下图①④四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图,判断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减排序为</p><p>A.②④①③</p><p>B.②①④③</p><p>C.①③②④</p><p>D.③①④②</p><p>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p><p>2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p><p>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p><p>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p><p>2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p><p>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p><p>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p><p>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p><p>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p><p>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23~24题。</p><p>23.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p><p>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p><p>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p><p>24.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p><p>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p><p>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实现节能减排。读下列图表,回答25~26题。</p><p>四城市出行方式比较</p><p>不同交通方式能耗比较 单位:MJ/(人km)</p><p>交通方式能 耗交通方式能 耗</p><p>小汽车3.2~4.7摩托车1.8~2.8</p><p>公共汽车0.3~1.4有轨电车0.17~0.8</p><p>轨道列车0.05~0.11</p><p>25.四个城市中,交通能耗最低的是 ()</p><p>A.伦敦 B.香港 C.东京 D.上海</p><p>26.上海交通节能减排的合理措施是 ()</p><p>①发展轨道交通 ②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p><p>③发展公共汽车交通 ④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27~28题</p><p>27.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p><p>①P为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p><p>②P为环境承载力</p><p>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p><p>④P为环境承载力</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28.图中反映了</p><p>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p><p>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的关系</p><p>③.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的关系</p><p>④.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读下面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9~30题。</p><p>29.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12 ℃,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p><p>A.2023米B.2023米</p><p>C.2023米D.2023米</p><p>30.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p><p>A.信风的影响 B.季风的影响</p><p>C.西风的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p><p>第Ⅱ卷</p><p>第二节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p><p>31、读下列关于地震的资料,回答问题。(13分)</p><p>材料1:北京时间2023年3月11日13时46分3月11日 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大地震,导致日本遇难失踪人数升至20235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p><p>材料2: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自4月4日晚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低浓度放射物质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排污开始后,福岛县渔业协会联合会向东电发出抗议书,称对此做法表示强烈抗议,坚决要求停止向福岛县内的海洋中排放污水。</p><p>材料3:国际环境NGO地球之友美国分部发表声明,请求奥巴马政府向日本施压立即停止排放污水。</p><p>(1).日本地震所处的位置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属于</p><p>火山地震带。</p><p>( 2 )材料二所提到的渔场名字是 渔场,成因是</p><p>。</p><p>( 3 )日本倾倒的污水有可能经过 , , ,(填洋流名称)影响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p><p>(4)为避免地震灾害对国民生命、经济造成重大危害,应制定的主要应对措施是</p><p>(5)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双选】</p><p>A、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p><p>B、居住高楼的人群立即选择电梯等方式迅速撤离</p><p>C、避震时尽量蜷缩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头颈、眼睛等;</p><p>D、避震时多点灯火,避开人群,不要乱挤乱拥</p><p>32、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p><p>(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②,</p><p>③ ,⑤ 。</p><p>(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独有的是 ,其形成雨季的原因</p><p>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 ;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 。</p><p>(4)没有标出的自然带是 ,③、②、①的自然带体现的分布规律是</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3.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5分)</p><p>材料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2023开始到2023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25年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23年到2023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p><p>材料二 2023年,中国出生婴儿平均男女比例118∶100。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16.9,这也意味着未来的20年内,平均每年处于结婚年龄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120万人左右。</p><p>(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 和 问题。</p><p>(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这是我国实行 政策的必然结果,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试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p><p>34、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并回答问题。(11分)</p><p>(1)2023年至2023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p><p>(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p><p>(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多项选择)。【2分】</p><p>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p><p>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p><p>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p><p>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