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地理人口与环境期中章节复习要点梳理
<p>一、基本考点</p><p>考点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p><p>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p><p>生育率 影响极小 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因素</p><p>死亡率 制约明显,包括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环境污染等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p><p>案例剖析 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p><p>考题1 (典型例题分)在环境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p><p>A.自然环境对生育率有明显影响</p><p>B.社会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是主要的</p><p>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是主要的</p><p>D.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率上升不能算作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p><p>考题1点拨: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一个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与生育率不同,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环境因素的明显制约。答案:B总结提示:①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②生育率不同于出生率,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人数之比,而出生率是指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之比。但二者又有联系,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p><p>考点2.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p><p>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同,人口数量不一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p><p>历史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口数量 对环境的影响</p><p>原始社会 低 很少 很小</p><p>农业社会 提高 增多 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p><p>工业社会 大大提高 剧增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影响越来越大</p><p>考题2 (典型例题,2分)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p><p>A.人口数量增长必然导致环境恶化</p><p>B.人口数量增长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p><p>C.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发展中国家</p><p>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逐渐减弱</p><p>考题2点拨: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生活排污量增加,同时,人口数量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和恶化的唯一原因,因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发达国家生产规模大,生活消费水平高,资源、能源消费量大,人均二氧化碳等废弃物排放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答案:B</p><p>考点3.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坏境因素</p><p>(1)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p><p>(2)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p><p>①原生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②次生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p><p>考题3 (典型例题于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p><p>B.地方病的产生完全是次生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p><p>C.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身体素质差别很小</p><p>D.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p><p>考题3点拨: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发展到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人口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别。时至今日,自然环境对人口素质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原生环境因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地方病的产生是由于有些地区的水土中,缺乏人体所需要的某些元素,或某些元素过多造成的,是原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答案:D .总结示;①社会环境因素是决定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对人口素质仍有重要的影响。②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原生环境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地球上已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危害人口的身体素质。</p><p>考点4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p><p>(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p><p>(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直接的影响。</p><p>(3)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p><p>(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p><p>考题4 (典型例题)有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p><p>B.科学文化素质低,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使地方病蔓延</p><p>C.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对环境的压力越大</p><p>D.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p><p>考题4点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但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一定越高,科学文化素质低,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容易造成严重的污染,但与地方病的产生关系不大,地方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有些地区的水土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某些元素过多造成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可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从而可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一个地区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答案:D</p><p>二、拓展与综合应用创新考点</p><p>考点5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拓展考点)</p><p>(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p><p>(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p><p>因 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p><p>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p><p>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p><p>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p><p>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p><p>考题5-1 (典型例题)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p><p>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p><p>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p><p>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p><p>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p><p>考题5-2 (典型例题分)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p><p>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p><p>考题51点拨: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是不确定的。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如:科技水平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再如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它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确定的时期内科技发展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与对外开放程度相对稳定以及人口的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这就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这一基础上的。答案:BD考题52点拨:资源数量越多,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因此,这三个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一定数量的财富可供消费的人口数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答案:C</p><p>考点6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综合应用考点)</p><p>(1)环境人口容量的性质: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p><p>①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②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与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p><p>(2)合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p><p>(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p><p>观点 着眼点 (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p><p>悲观论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当今世界人口已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p><p>乐观论 尚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的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p><p>中间论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地理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p><p>(4)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p><p>标准 指标 人口容量.</p><p>年人均消费 粮食 500千克 16.6亿 环境人口容量</p><p>550千克 15.1亿 约为16亿人</p><p>600千克 13.8亿</p><p>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 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 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p><p>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 人口应控制在l0亿之内</p><p>按美国的消费水平 人口应控制在7亿之内</p><p>考题5 (典型例题分)材料:2023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计算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的人口密度,结果如下: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的人口密度</p><p>潜力区 具体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p><p>北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2023 480 38</p><p>中温带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p><p>南温带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北部、辽南 87 900 22 000 279</p><p>北亚 热带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p><p>中亚 热带 江南丘陵、南岭、 武夷山区、四川盆 地、湘西一黔东 229 700 57 000 427</p><p>南亚 热带 台湾中北部、福建 东南部、两广中南 部及滇南 91 900 22 900 460</p><p>热带 台湾南部、雷州半 岛、海南岛、西双 版纳、藏东南 22 400 5 600 486</p><p>干旱及半干旱区 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河西走廊、新疆 85 600 8 500 32</p><p>青藏区 青海、西藏 20230 2023 4</p><p>问题:(1)根据上表,我国最多可承载多少人口?(2)试分析环境人口容量与哪些因素有关?</p><p>考题6点拨及答案:(1)这是一道资N-分析题,从题中给出的材N-看,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计算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同是也给出了不同地区的可承载人口数,这样各地可承载人口之和应该就是我国的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2)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也很大。如果一个地区是封闭的,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该地区对外开放,由于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人口容量就会比封闭时大很多。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确定N-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p><p>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地理人口与环境期中章节复习要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