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06:12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

<p>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p><p>【教材分析】</p><p>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p><p>【学情分析】</p><p>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地理差异非常感兴趣,充满好奇心.</p><p>【知识与能力目标】</p><p>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p><p>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p><p>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p><p>【过程与方法目标】</p><p>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p><p>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p>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p><p>【教学重难点重点】</p><p>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p><p>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p><p>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教师: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p><p>学生: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p><p>【教学过程】</p><p>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p><p>【导入新课】(5分)</p><p>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p><p>【讲授新课】(30分)</p><p>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p><p>课堂活动:</p><p>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p><p>板书1、自然方面:</p><p>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p><p>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p><p>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p><p>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p><p>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p><p>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p><p>板书: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p><p>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p><p>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p><p>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p><p>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p><p>1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p><p>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p><p>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p><p>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p><p>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p><p>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p><p>【课堂小结】</p><p>2分钟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p><p>【布置作业】</p><p>1分钟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p><p>【板书设计地理差异显著】</p><p>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p><p>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p><p>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p><p>【教学反思】</p><p>本章的知识点多为理解性知识,侧重于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我先从区域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地理观点,学生在读图分析、综合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的交流评价活动,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p><p>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始终认为是副科,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比较沉闷,对这部分学生疏于指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应进一步思考,并加以改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