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致癌物质已达百余种
<p align="center"></p><p></p><p>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提升燃油品质;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在国务院12日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作为篇幅最长部分之一,将治污矛头直指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污染。</p><p>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剧增,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祸首。机动车治污中存在老旧车淘汰慢、尾气检测猫腻多、油品质量差等三难,必须对症下药,实现机动车污染的全程监管,以确保治污措施见到实效。</p><p>尾气含致癌物质百种</p><p>机动车成污染祸首</p><p>近年来,大中城市机动车数量无序增长,既引发交通拥堵,也加重空气污染。</p><p>统计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环保专家表示,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来源。</p><p>到今年7月,北京机动车达535万辆,每年消耗燃油700多万吨。在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2%,是本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在上海,有25%来自车船尾气排放,天津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影响度达33%。</p><p>环保专家介绍,不同车辆对污染的影响不同,黄标车和出租车、公交车、大货车等营运车辆对污染的贡献最大。权威数据显示,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尾气总污染物中63.7%的氮氧化物、60.4%的碳氢化合物、55.9%的一氧化碳和86.6%的颗粒物。</p><p>专家表示,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威胁群众健康。</p><p>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中,含有已被证实能致癌的物质100多种。更为严重的是,机动车排放属低空污染,处于呼吸带上,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加直接。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说,因此,治理城市机动车污染已刻不容缓。</p><p>旧车淘汰慢、油品质量差</p><p>检测猫腻多</p><p>老旧车淘汰缓慢、尾气年检走过场、油品质量难达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机动车总量庞大导致大量排放,还有诸多隐形的黑手侵蚀着减排效果。</p><p>一是黄标车淘汰慢。目前,黄标车(未达到国一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三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贴有黄色环保标志)已成为各地治理空气污染的众矢之的,但受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制约,整体进展缓慢。</p><p>哈尔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马俊杰说,目前全市核发黄标的和未参检的各类高排放黄标车总量在7万辆左右,但每年仅报废2023辆左右。</p><p>二是尾气检测猫腻多。北京市民刘女士前段时间去车辆年检,被查出尾气排放超标,要求修理、更新三元催化器。刘女士开车出去维修,发现车辆检测站周围很多维修点都是黄牛,承诺只要交几百元就可年检过关。果然,在交了300元后,一位黄牛开着她的车去年检,一会儿就顺利过关。</p><p>知情人士透露,尾气检测造假有很多手段,有的是检测时临时更换新的三元催化器;有的多位车主合买一台三元催化器,谁检测时就装上用;有的黄牛在车检所内有门路,专门做尾气检测的生意。此外,三元催化器生产商偷工减料蒙混过关的现象也不少见。</p><p>三是油品质量差。首先油品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去年以来,江苏太仓、安徽合肥、池州都因加油站提供不合格汽油,导致数千辆汽车受损的恶性事件。</p><p>另外,我国汽柴油升级明显滞后于国家要求。根据规划,2023年底前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汽油。虽然过渡期马上结束,但目前,除了北京实行京五标准、上海实行沪五标准外,江苏、浙江、广东的十多个地市实行国四标准外,其他地区仍实行国三标准。</p><p>加大控车力度</p><p>实施油、车、尾气全程监管</p><p>业内人士指出,控制机动车污染,需要从源头上合理控制大中城市的汽车数量,降低汽车使用强度,使汽车数量与城市道路和环境承载量相匹配。</p><p>最新公布的北京市清洁空气计划提出,明年将压缩购车摇号指标,确保2023年机动车总量保持在600万辆。同时,并酝酿出台拥堵费政策,以降低中心区域汽车使用强度。</p><p>政府部门在限制私家车的同时,关键还要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完善公交网络,满足公众出行需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说。</p><p>专家表示,对黄标车、出租车、公交车、大货车等高排放车辆,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治污措施。</p><p>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23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要完成这一任务,各地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补贴力度,鼓励车主主动淘汰老旧车辆,同时,公交车、出租车等高强度车辆要缩短使用年限,并尽快更新为新能源汽车。</p><p>对于尾气监测漏洞,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不合格车辆不能上路。如果尾气检测不严格执行,等于所有工作都白做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岳欣说,必须对尾气检测加强监管,对违规者实施重罚。</p><p>专家表示,加速油品升级,除了政府部门完善成品油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标准外,还需要石油炼化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标准,推动油品质量尽早达标。</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