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04:44

2023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地理

<p><p><strong></strong></p><p><strong>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strong></p><p><strong>地 理</strong></p><p><strong>Ⅰ、考试性质</strong></p><p>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p><p><strong>Ⅱ、命题指导思想</strong></p><p>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各学科的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指导思想,依据《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p><p><strong>Ⅲ、考试内容</strong></p><p><strong>一、考核目标与要求</strong></p><p>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p>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p><p><strong>(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strong></p><p>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p><p>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p><p>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p><p>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p><p>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p><p>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p><p>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p><p>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对地图的考查形式不断创新,可以从中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其中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例如,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判断地势的高低;见到滩涂、三角洲面积的扩大,能判断水土流失加剧;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判断河流流向等。</p><p>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p><p>能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时间、属性等特征,并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p><p>能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如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等意图。</p><p><strong>(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strong></p><p>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p><p>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p><p>通常把运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试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p><p>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p><p>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明显地表现小个体的思维能力。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p><p>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是看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p><p>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p><p>自然地理学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p><p>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同地理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即相关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和原理,如同环境问题有关的酸雨的成因;其次要注重同地理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要关注同地理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重视基础,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原有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p><p>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p><p>学以致用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够把教科书中学到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p><p>高考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通过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框架图等形式来表达。只有掌握各种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等技能,才能正确理解其揭示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进而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p><p><strong>(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strong></p><p>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p><p>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p><p>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能否对地理概念做出正确的描述,则是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p><p>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p><p>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相对数据如比较数据、顺序数据等。</p><p>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信息。</p><p>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p><p>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p><p>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其发展变化过程必然涉及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的阐释必然要联系到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p><p><strong>(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strong></p><p>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p><p>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p><p>考查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p><p>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p><p>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论证和解决许多地理问题都必然要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该项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能运用高中必须掌握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p><p>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它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会涌现许多新的地理观念。有些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因此考生在学习和应对考试的问题时,不仅可能而且也应该有独立的创新的见解。</p><p>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p><p>我国高考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时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的真实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中,观点明确主要靠用词清晰妥帖、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来实现。</p><p>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帖,主要表现为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也是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因此,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p><p>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现为能够理解并且描述、概括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p><p>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p><p>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现端倪,这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公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乃至全球。</p><p><strong>二、考试范围与要求</strong></p><p>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以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有关内容。</p><p><strong>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strong></p><p><strong>1、地球</strong></p><p>(1)地球的宇宙环境</p><p>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p><p>(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p>太阳能量的来源。</p><p>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p><p>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p>(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p><p>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p><p>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p><p>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p><p>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p><strong>2、地图</strong></p><p>(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p><p>(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p><p>(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p><p>(4)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p><p><strong>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strong></p><p>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p><p>(1)岩石圈物质循环</p><p>三大类岩石。</p><p>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p><p>(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p><p>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p><p>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p><p>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p><p>(3)大气受热过程</p><p>大气的受热过程。</p><p>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p><p>大气的保温作用。</p><p>大气的热力环流。</p><p>大气的水平运动。</p><p>(4)大气运动</p><p>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p><p>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p>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p><p>季风环流。</p><p>(5)天气与气候</p><p>简单天气图。</p><p>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p><p>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p><p>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p><p>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p><p>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p><p>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p><p>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p><p>(6)水循环</p><p>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p><p>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p><p>水循环的地理意义。</p><p>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p><p>(7)洋流</p><p>洋流的形成。</p><p>世界洋流分布规律。</p><p>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p>(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p><p>(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p>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p><p>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p>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p><p>(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p><p>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p><p>(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p><p>4、自然灾害与防治</p><p>(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p><p>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p><p>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p><p>(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p><p>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p><p>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p><p>(3)自然灾害与环境</p><p>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p><p>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p><p>(4)防灾与减灾</p><p>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p><p><strong>第三部分人文地理</strong></p><p>1、人口与城市</p><p>(1)人口的自然增长</p><p>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p><p>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p><p>人口数量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p><p>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国策。</p><p>(2)人口迁移</p><p>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p><p>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p><p>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p>(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p><p>(4)城市的空间结构</p><p>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p><p>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p><p>(5)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p><p>(6)城市化</p><p>城市化及其原因。</p><p>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p><p>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7)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p><p>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p><p>(1)农业</p><p>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p><p>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p><p>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2)工业</p><p>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p><p>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p><p>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3)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p><p>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p><p>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p><p>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p><p>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p><p>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p><p>(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3)可持续发展</p><p>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p><p>协调入地关系的主要途径。</p><p>4、环境保护</p><p>(1)环境与环境问题</p><p>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p><p>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p>(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p><p>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p><p>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p><p>(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p><p>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p><p>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p><p>(4)环境污染与防治</p><p>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p><p>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p><p><strong>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strong></p><p>1、世界地理</p><p>(1)概况</p><p>世界海陆分布特点。</p><p>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p><p>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p><p>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p><p>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和贸易。</p><p>(2)不同尺度的区域</p><p>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及其相互关系。</p><p>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河流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p><p>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p><p>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p><p>自然条件对一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影响。</p><p>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p><p>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p><p>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p><p>2、中国地理</p><p>(1)概况,</p><p>地理位置及其特点。</p><p>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p><p>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简称和行政中心。</p><p>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征。</p><p>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地震和火山的分布。</p><p>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p><p>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p><p>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土地国策。</p><p>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p><p>农业分布特点。</p><p>工业分布特点。</p><p>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p><p>(2)分区</p><p>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p><p>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p><p>台湾省、香港、澳门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p><p>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p><p>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3、区域可持续发展</p><p>(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p><p>区域的含义。</p><p>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p><p>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p><p>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p><p>(2)区域可持续发展</p><p>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p><p>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p><p>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p><p>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p><p>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p><p>(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p><p>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p><p>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p><p>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p><p>数字地球的含义。</p><!---page---><p><p><strong>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strong></p><p><strong>一、考试形式</strong></p><p>笔试、闭卷。</p><p><strong>二、考试时间及分值</strong></p><p>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试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三科试题各自独立成卷,满分各为100分。</p><p><strong>三、试卷结构与题型</strong></p><p>地理部分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包括12道题,共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2道题,共52分。2023年不设置选考题。</p><p><strong>四、试题难度</strong></p><p>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