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04:07

2023年高一地理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

<p> <strong>2023年高一地理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strong> </p> <p> 第I卷(选择题) </p> <p>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1~2题。 </p> <p>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p> <p> A.①处 </p> <p> B.②处 </p> <p> C.③处 </p> <p> D.④处 </p> <p> 2.为了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应选择啥时段完成拍摄 </p> <p> A.16时至次日8时 </p> <p> B.8时至16时 </p> <p> C.18时至次日6时 </p> <p> D.6时至18时 </p> <p> 右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气压带。读图,完成3~4题。 </p> <p> 3.图中字母M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p> <p> <br /> </p> <p> A.赤道低气压带 </p> <p> B.副热带高气压带 </p> <p> C.副极地低气压带 </p> <p> D.极地高气压带 </p> <p> 4.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p> <p> A.① </p> <p> B.② </p> <p> C.③ </p> <p> D.④ </p> <p> 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完成5~7题。 </p> <p> 5.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p> <p> A.① </p> <p> B.② </p> <p> C.③ </p> <p> D.④ </p> <p> 6.表示大气对地面温室效应的是 </p> <p> A.箭头①表示的辐射 </p> <p> B.箭头②表示的辐射 </p> <p> C.箭头③表示的辐射 </p> <p> D.箭头④表示的辐射 </p> <p> 7.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p> <p> A.① </p> <p> B.② </p> <p> C.③ </p> <p> D.④ </p> <p> 右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p> <p> 8.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p> <p> A.① </p> <p> B.② </p> <p> C.③ </p> <p> D.④ </p> <p> 9.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p> <p> A.Ⅰ层顶部 </p> <p> B.Ⅱ层底部 </p> <p> C.Ⅱ层中部 </p> <p> D.Ⅲ层 </p> <p> 10.2023年6月16日我国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p> <p>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p> <p>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p> <p> C.最低气温约为-80℃ </p> <p> D.最高气温约为40℃ </p> <p> 据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关于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围分布着沉积岩。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侵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据此完成11~14题。 </p> <p> 11.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 </p> <p> A.岩浆活动 </p> <p> B.风力沉积 </p> <p> C.风力侵蚀 </p> <p> D.流水侵蚀 </p> <p> 12.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p> <p>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p> <p>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p> <p> 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p> <p>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p> <p> 13.下图中的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p> <p> 14.材料中花岗岩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对应于下图中的 </p> <p> A.c、① </p> <p> B.a、② </p> <p> C.e、③ </p> <p> D.d、④ </p> <p> 图甲是“某地区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p> <p> 15.图甲表示演变过程的四个阶段,正确的时间顺序是 </p> <p> A.①④③② </p> <p> B.②③①④ </p> <p> C.③④①② </p> <p> D.④③②① </p> <p> 16.图乙中①④地貌对应图甲中的 </p> <p> A.①阶段 </p> <p> B.②阶段 </p> <p> C.③阶段 </p> <p> D.④阶段 </p> <p>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读图,完成17~18题。 </p> <p> 17.在二十四节气中最临近近日点的是 </p> <p> A.小寒 B.大雪 </p> <p> C.小暑 D.大暑 </p> <p> 18.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用的地区分布在 </p> <p> A.青藏高原地区 </p> <p> B.三江平原地区 </p> <p> C.珠江三角洲地区 </p> <p> D.黄河中下游地区 </p> <p> 右下图中, </p> <p> 虚线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此完成19~20题。 </p> <p> 19.下列对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p> <p>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p> <p> ③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p> <p> ④BC是晨昏线中的晨线部分 </p> <p> A.①④ </p> <p> B.②③ </p> <p> C.①③ </p> <p> D.②④ </p> <p> 20.如果C处某天文爱好者于7月6日18时观测到正北地平线上45°处有一恒星,当他第二天再次于同一方位观测到这颗恒星时,当地的地方时间是 </p> <p> A.18时 </p> <p> B.18时3分56秒 </p> <p> C.17时56分4秒 </p> <p> D.18时56分4秒 </p> <p> 第II卷(非选择题) </p> <p> 21.甲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乙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p> <p>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中用 </p> <p> 表示夜半球的范围。 </p> <p> (2)此后,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南或北)移动。 </p> <p> (3)甲图中,此日,①地昼长为________小时,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点;①②③三地的夜长由长到短排序________;此时,①②③三地太阳高度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_。 </p> <p> (4)此日,乙图中三个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短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p> <p> (5)此日至次年3月1日,玉溪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p> <p> 22.读“2023年世界环境日宣传画”,请回答: </p> <p> (1)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 </p> <p>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多选) </p> <p> A、天然森林被大量砍伐 </p> <p> B、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p> <p> C、大气中的灰尘减少 </p> <p> D、酸性气体增多 </p> <p> (3)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多选) </p> <p> A、海平面上升 </p> <p> B、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 </p> <p> C、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p> <p> D、火山喷发频繁 </p> <p> 【试卷答案】 </p> <p> 一:选择题 </p> <p> 1.D 2. B 3.B 4.B 5.B 6.C 7. D 8.B 9.D 10.C </p> <p> 11.C 12.A 13.C 14.A 15.A 16.C 17.A 18.D 19.D 20. C </p> <p> 二:综合题 </p> <p> 21.(1)如图: </p> <p> (2)北 </p> <p> (3)12 6 ③②① ② </p> <p> (4)海口、汕头、北京 </p> <p> (5)昼短夜长 且昼渐长,夜渐短 </p> <p> 22.(1)全球变暖 </p> <p> (2)AB </p> <p> (3)AB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高一地理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