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
<p>设计思路</p><p>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p><p>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p><p>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p><p>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p><p>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p><p>能力目标</p><p>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p><p>教学重点</p><p>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p><p>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p><p>教学难点</p><p>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p><p>2.东西半球的判定。</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p><p>教学媒体</p><p>地球仪、地图</p><p>复习</p><p>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p><p>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p><p>思考、回答</p><p>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p><p>导入新课</p><p>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p>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p><p>观察地球仪、思考</p><p>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p><p>认识地球仪</p><p>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p><p>1.地球仪的作用。</p><p>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p><p>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p><p>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p><p>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p><p>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p><p>经线和纬线</p><p>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p><p>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p><p>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p><p>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p><p>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p><p>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p><p>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p><p>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p><p>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p><p>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p>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p>经线</p><p>纬线</p><p>定义</p><p>形状</p><p>长度</p><p>指示方向</p><p>特殊经纬线</p><p>度数的变化规律</p><p>半球的划分</p><p>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p><p>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p><p>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p><p>巩固</p><p>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p><p>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p><p>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p><p>利用经纬网定位</p><p>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p><p>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p><p>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p><p>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p><p>巩固与拓展</p><p>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p><p>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p><p>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p><p>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p><p>教师点拨</p><p>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p><p>1.先定方向:</p><p>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2.判定经线和纬线</p><p>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p><p>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p><p>1.说明判定方法:</p><p>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p><p>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p><p>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p><p>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p><p>巩固</p><p>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p><p>绘图</p><p>巩固知识</p><p>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p><p>小组合作总结</p><p>培养学生归纳</p>能力<p>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p><p>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p><p>二、经线和纬线(列表)</p><p>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p><p>三、经纬网——定位</p><p>教学反思</p><p>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p><p>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p><p>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p><p>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p><p>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p><p>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