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02:56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

<p>这篇关于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是优学地理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p>1.标出C、D的经度</p><p>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p><p>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p><p>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p><p>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p><p>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p><p>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p><p>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p><p>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p><p>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p><p>1. 地球的运动</p><p>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p><p>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p><p>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p><p>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p><p>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p><p>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p><p>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p><p>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p><p>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p>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p><p>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p><p>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p><p>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p><p>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p><p>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p><p>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p><p>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p><p>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p><p>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p><p>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p><p>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p><p>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p><p>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p><p>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p><p>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p><p>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p><p>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p><p>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p><p>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p><p>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p><p>数字式-1:2023000(1km=2023m=2023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p><p>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p><p>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p><p>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p><p>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p><p>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p><p>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p><p>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p><p>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p><p>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p><p>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p><p>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p><p>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p><p>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p><p>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p><p>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p><p>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p><p>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p><p>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p><p>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p><p>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p><p>盆地:四周高,中间低</p><p>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p><p>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优学地理网编辑以备借鉴。</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