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以下是优学地理网为您推荐的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p><p>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p><p>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我们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个地点上。这个地点,我们把其称为聚落。</p><p>一、乡村和城市</p><p>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p><p>(1)先有乡村,后有城市。</p><p>(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p><p>2、聚落的分类:</p><p>(1)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现在也开始办工厂企业和开发旅游业等。</p><p>(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工作。</p><p>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78</p><p>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p><p>(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p><p>(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p><p>二、聚落与环境</p><p>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p><p>(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p><p>(2)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p><p>(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p><p>2、聚落的分布:</p><p>(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p><p>(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p><p>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p><p>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p><p>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p><p>(2)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p><p>(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p><p>2、聚落的保护</p><p>(1)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p><p>(2)措施: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3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p><p>小结:本节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对聚落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还了解了城市形成特点及发展保护措施。</p><p>作业:</p><p>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p><p>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交通</p><p>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p><p>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p><p>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p><p>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p><p>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答案:</p><p>3、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约有(C)</p><p>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p><p>C.世界人口的一半 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p><p>4、我国的东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西部内陆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试分析原因。</p><p>答案:我国东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湿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p><p>5、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p><p>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p><p>(1)当地的气候: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如我国云南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层居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非常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p><p>(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再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p><p>6、如何保护古建筑(含古民居)?</p><p>修旧如旧。外部维持原貌,内部适当改造,使之适合现代生活需求。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广州的西关大屋。</p><p>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请关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