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一六单元测试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p>地理是文理兼并的一门大科学~以下是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高一必修一六单元测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优学地理网一直陪伴您。</p><p>第Ⅰ卷(选择题)</p><p>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p><p>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p><p>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回答1~2题。</p><p>1.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p><p>A.流水侵蚀</p><p>C.流水沉积</p><p>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p><p>A.差异性</p><p>C.一致性 B.整体性 D.多样性 B.风力侵蚀 D.乱砍滥伐</p><p>下图①、②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③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该种植</p><p>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长达20 m以上,据此分析完成3~4题。</p><p>3.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p><p>A.光热条件不同</p><p>C.海陆位置差异</p><p>4.①、②、③三地的比较不正确的是</p><p>A.年降水量①② B.气温年较差③② B.土壤性质不同 D.水分条件差异</p><p>C.雪线高度①③ D.年日照时数②③</p><p>5.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p><p>A.大气循环</p><p>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水循环 D.地壳的物质循环</p><p>6.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p><p>A.差异性 B.整体性</p><p>C.综合性 D.区域性</p><p>7.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该资料反映了</p><p>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p><p>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以下8-9题。</p><p>8.使空气中C0。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p><p>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p><p>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p><p>9.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p><p>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p><p>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p><p>如图为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h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读</p><p>图完成10~11题。</p><p>10.图中属于草原自然带类型的有</p><p>A.b、e B.d、hC.e、h</p><p>1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p><p>A.a、b、c分布狭长主要是受地形影响</p><p>B.ah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p><p>C.a、d的形成原因相同</p><p>D.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无关</p><p>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p><p>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12~13题。</p><p>D.h、b</p><p>12.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p><p>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p><p>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p><p>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p><p>13.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p><p>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p><p>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p><p>1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p><p>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p><p>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p><p>15.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2023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p><p>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似</p><p>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p><p>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影响</p><p>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p><p>16. 关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p><p>①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p><p>②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③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p><p>④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仅在低纬与高纬地区出现</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p>17. 关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温度条件影响,其次受水分条件影响 ③中纬地区从大陆滨海地区往内陆方向显示出各自然带的逐渐更替 ④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比南半球表现明显</p><p>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p>2023年4月13日1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发生森林大火,过火面积</p><p>约1 000亩。下图为攀枝花市周边地区略图。读图完成18~19题。</p><p>18.图示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p><p>A.</p><p>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p><p>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p><p>C.</p><p>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p><p>D.</p><p>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p><p>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p><p>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5-26题。</p><p>25.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p><p>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p><p>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p><p>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p><p>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p><p>26.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的地理原理是</p><p>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p><p>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p><p>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p><p>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p><p>27.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p><p>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p><p>能是</p><p>A.引起海平面下降</p><p>B.腐蚀建筑物</p><p>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p><p>D.皮肤癌患者增多</p><p>28.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p><p>A.整体性 B.差异性</p><p>C.规律性 D.不均衡性</p><p>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p><p>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29~30题。</p><p>29.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p><p>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p><p>30. 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p><p>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p><p>第Ⅱ卷(非选择题)</p><p>本卷共4小题,共40分</p><p>31.(10分)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p><p>(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p><p>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土壤________;</p><p>植被________。</p><p>(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p><p>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p><p>(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p><p>32. (1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p><p>(1)填出自然带的名称:A ,B ,C ,D 。</p><p>(2)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由 到 的地域分</p><p>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p><p>(3)ABC自然带的更替是主要由 因素影响而形成的。</p><p>(4)图中C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p><p>(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自然带,西部形成A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p><p>33.(10分)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p><p>(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p><p>① ,② ,③ ,</p><p>④ 。</p><p>(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 规律和 规</p><p>律。</p><p>(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 ,原因是 。</p><p>(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 (填序号)</p><p>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 ,原因是 。</p><p>(5)自然带⑤在 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 地区。</p><p>34.(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下图为世界两大湖泊示意图,图中甲、乙两湖泊的湖泊面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都呈缩小趋势。</p><p>(1)分析甲、乙两湖湖水含盐量变化的趋势及自然原因。</p><p>(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对湖泊面积的影响。</p><p>(3)面对乙地区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请提出一项具体的解决措施,并说明理由。</p><p>答案</p><p>1.A 2.B 3.D 4.C 5.C 6.B 7.B 8.B 9.D 10.C</p><p>11.A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A 19.B 20.D</p><p>21.A 22.A 23.B 24.A 25.D 26.D 27.C 28.A 29.C 30.D</p><p>31.(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p><p>(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p><p>(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p><p>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地理高一必修一六单元测试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