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人类的居住地聚落</p><p>教材内容详解</p><p>学习目标</p><p>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p><p>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p><p>快乐点击</p><p>1.乡村和城市</p><p>(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p><p>(2)聚落的分类:</p><p>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p><p>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p><p>(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p>(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p><p>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p><p>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p><p>2.聚落与环境</p><p>(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p><p>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p><p>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p><p>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p><p>(2)聚落的分布:</p><p>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p><p>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p><p>(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p><p>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p><p>(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p><p>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p><p>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p><p>(2)聚落的保护</p><p>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p><p>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3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b.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p><p>热点考点聚焦</p><p>命题方向</p><p>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以读图分析题考查为主。聚落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一般以选择题考查为主。创新题型根据资料信息分析城市形成地点,及发展保护措施。</p><p>【例1】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p><p>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交通</p><p>分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工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密集。</p><p>答案:A</p><p>【例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p><p>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p><p>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p><p>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p><p>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p><p>剖析:此地的考查点是聚落的含义和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不同景观特征。B项涉及到的内容就是部落,与聚落一字之差,但含义相差甚远。C项世界各地完全以乡村聚落或城市聚落的大洲是没有的,无论是广阔的草原,还是平坦的平原,还是浩翰的林场,各大洲只要有人居村的地方都有从事农、林、牧、工、服务等的不同聚落。D项则是非洲乡村聚落的特征。</p><p>答案:A</p><p>金钥匙:关于人类文化的知识点以生活为依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p><p>【例2】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约有( )。</p><p>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p><p>C.世界人口的一半 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p><p>剖析:由于受社会知识了解不多的局限,学生们凭生活经验知道我们中国生活在城市的人比例小于乡村人口,很易错选A或B。而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如英国高达90%,德国85%以上。所以就全世界来看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相差不大,各占约一半。</p><p>答案:C</p><p>创新例题点拨</p><p>【例】 我国的东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西部内陆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试分析原因。</p><p>点拨:考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平原面积广大,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分布于东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并且这几个平原均由河流冲积而成,所以水源充足。再加上靠近海洋,夏季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因此我国东部农业发展早,人口密集,随后工业、交通业、商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成为聚居密集地。</p><p>我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而且有的地方沙漠、戈壁广布,有的地方地势过高,气温较低,不宜发展农业和人类居住,交通也很不方便,所以人口少,聚落少。</p><p>答案:我国东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湿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p><p>学用方法指导</p><p>1.如何分析聚落分布比较稠密或稀少的原因?</p><p>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1)地形方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p><p>(2)气候方面: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p><p>(3)资源方面:林、渔、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便于发展各种工业,人口较多,聚落多;反之,资源贫乏的地区,聚落少。</p><p>2.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p><p>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p><p>(1)当地的气候: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如我国云南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层居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向天气温非常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p><p>(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再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p><p>学习效果评估</p><p>一、选择题</p><p>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p><p>A.纺织工业 B.饮食服务业 C.耕作业 D.邮电业</p><p>2.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p><p>A.农田 B.牧场 C.池塘 D.高楼</p><p>3.目前依然保留了较多原始村落的大洲是( )。</p><p>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非洲</p><p>4.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p><p>A.高山、荒漠 B.肥沃的平原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p><p>5.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因纽人特别耐寒</p><p>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p><p>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p><p>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p><p>二、填空题</p><p>1.一般来说,先有 聚落,后有 聚落。</p><p>2. 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p><p>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地形 ,土壤 ,水源 ,交通 ,自然资源 。</p><p>4.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p><p>5.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 而异。</p><p>三、读图题</p><p>1.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p><p>图 4.3-1</p><p>(1)A为 聚落,B为 聚落。</p><p>(2)观察图中景观,填写下表:</p><p>聚落 范围 建筑物特征 道路 植被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p><p>乡村</p><p>城市</p><p>(3)乡村聚落主要从事 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主要从事 等工作。</p><p>2.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p><p>图 4.3-2</p><p>(1)重庆市的发展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p><p>(2)分析重庆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p><p>(3)根据以上知识,分析下图中的A、B、C三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p><p>(填字母)。为什么? 。</p><p>图 4.3-3</p><p>参考答案</p><p>一、1.C 2.D 3.D 4.A 5.C</p><p>二、1.乡村 城市 2.亚 3.平坦 肥沃 充足 便利 丰富 4.工农业 密集 5.环境</p><p>三、1.(1)乡村 城市</p><p>(2)乡村:大 密度小 高度低 窄 少 农田 果园 小</p><p>城市:大 密度大 高度高 宽多 草秤 道旁树 大</p><p>(3)耕作 放牧 捕鱼 工业 服务业</p><p>2.(1)河流 (2)长江与嘉陵江在这里交汇,水运便利,有大量人流物资在这里聚集、中转。 (3)B 此处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交通便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