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
<p>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地球和地图,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p><p>地球和地图</p><p>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专题 复习学案</p><p>复习目标:</p><p>(1)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p>(2) 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p><p>(3)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p><p>(4) 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p><p>(5) 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p><p>复习重点:</p><p>(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p><p>(2) 五带的名称和界限</p><p>(3) 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p><p>(4) 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p><p>(5)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p><p>复习难点:</p><p>(1) 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p><p>(2) 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p><p>(3) 四季的形成</p><p>(4) 五带的特征</p><p>(5)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复习过程:</p><p>这个单元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的经纬度、半球、时间等。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区经纬网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判读。考点主要有:地球形状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题型:主要有选择、图表分析、绘图等。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p><p>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p>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p><p>直觉臆断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 地球卫星照确证</p><p>地球平均半径为2023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p><p>2.地球的模型</p><p>为了便于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下面左图所示)</p><p>3.经线和纬线</p><p>(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中图所示)</p><p>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p><p>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p><p>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p><p>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p><p>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p><p>(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右图所示)</p><p>①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相同的纬线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p><p>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p><p>③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p><p>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p><p>⑤任意两条相邻纬线的间隔相等。</p><p>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垂直的。</p><p>4.经度和纬度</p><p>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p><p>(1)经度</p><p>经2023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经度共360,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线。(见下图)</p><p>(2)纬度</p><p>纬度以赤道为起点,赤道以北为北纬度(N),赤道以南为南纬度(S)。赤道是0纬度,北纬度的最大值是90,即北极点;南纬度的最大值为90,即南极点。</p><p>5.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p><p>(1)南北半球的划分</p><p>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如图所示)</p><p>(2)东西半球的划分,不是以0经线和与其相对的180经线为界划分的,而是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如图所示)</p><p>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p><p>6.利用经纬网定位</p><p>(1)指出经纬度数,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p><p>如:北纬20,西经40是指图中的哪个点?</p><p>(答:A,因为北纬度数一定在北半球,所位于赤道以南的B点和赤道上的D点一定不符合北纬20这个条件;而剩下的A、C点中,C点位于0经线上。)</p><p>(2)报出地点,能说出该地的经纬度数。</p><p>如:图中的B点的经纬度数是 , 。</p><p>(答:南纬40,东经20)</p><p>(3)想一想:一个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位于纬度40、经度116的北京一同度假旅游。他们按照信中所写的纬度能聚会在一起吗?可能发生什么差错?</p><p>(答:他们四人很难聚到一起,因为信中没写明准确的地点,就纬度40而言,有南纬40和北纬40就经度116而言,有东经116和西经116。于是,按信中所定的地点就有四处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因而他们四人既有可能在一地相聚,也有可能在两地、三地,或四地分别等候。)</p><p>7.地球的自转</p><p>(1) 自转运动规律:①概念,②方向,③周期</p><p>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p><p>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p><p>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p><p>昼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不透明)</p><p>学生读图: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p><p>自转的地理意义</p><p>(2)产生昼夜更替</p><p>地球每24小时就自西向东转一周,东边的地点先看到阳光,自转中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p><p>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p><p>总结: 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p><p>产生地方时差</p><p>举例说明: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例,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时间不同。</p><p>说明:</p><p>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可以到大宾馆去调查,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的不同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p><p>8.地球的公转</p><p>(1) 公转的规律:概念、方向、周期、特征</p><p>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通过人们观测发现,它在宇宙空间中的指向是保持不变的。</p><p>(2) 公转的地理意义:形成了四季</p><p>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期 月份 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p><p>春分 赤道 3月21日 3、4、5 春季 秋季</p><p>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 6、7、8 夏季 冬季</p><p>秋分 赤道 9月23日 9、10、11 秋季 春季</p><p>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12日 12、1、2 冬季 夏季</p><p>其中: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p><p>9.五带的划分</p><p>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五带</p><p>项目 自转 公转</p><p>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p><p>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p><p>周期 约24小时 一年</p><p>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p><p>产生了地方时差 形成了四季</p><p>形成了五带</p><p>10.地图的基本要素</p><p>(1)比例尺</p><p>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p><p>②公式:比例尺=</p><p>③表示类型:</p><p>(2)方向</p><p>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p><p>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p><p>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p><p>(3)图例</p><p>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p><p>内容简略</p><p>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p><p>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p><p>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p><p>11.地形图的判读</p><p>(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p><p>地形类型 海拔 特点</p><p>山地 500米以上 坡度陡峻</p><p>平原 低于200米 平坦广阔</p><p>高原 较高 地面平坦,边缘陡峭</p><p>盆地 没有一定标准 中间低,四周高</p><p>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p><p>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p><p>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p><p>③等高线与等深线:</p><p>(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p><p>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p><p>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p><p>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p><p>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p><p>12.地图的应用</p><p>(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p><p>(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p><p>复习小结:</p><p>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请关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