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p>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巴西,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p><p>巴西</p><p>1.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观察世界,而且带着好奇心探求知识。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达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最佳效果。</p><p>2.巴西是国家地理学习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学会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读图用图技能,具备了探究学习本课的能力。</p><p>教学内容分析</p><p>教材分析:巴西是认识拉丁美洲的自然、文化、经济等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所以教材把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p><p>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探究为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p><p>教学策略:教学中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工具地图,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教学方法以图为载体: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形成地理思维,学会地理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探究、合作,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突出巴西的特色,巩固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达成教学目标。</p><p>活动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一项活动 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p><p>教学准备</p><p>教师准备:组织学生利用不同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整合信息资料,编排短剧;制作幻灯片、录像片段;准备巴西地形图、农产、矿产和工业分布图;绘制巴西板图。</p><p>学生准备:1.预习巴西一课,绘图本绘出巴西轮廓图(亚马孙河、赤道以及南回归线、大西洋)。2.组建巴西考察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民族文化组、自然环境组、经济城市组。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3. 组建热带雨林考察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五个组,分别代表热带雨林、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搜集相关资料后,课前活动短剧表演,站在角色的角度探究问题,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每组确定角色辩论的代表,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p><p>教学目标</p><p>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三维目标如下:</p><p>知识与技能</p><p>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观看录像、利用幻灯片总结巴西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p><p>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通过观看录像和角色辩论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及全球环境的影响。</p><p>3.能用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p><p>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幻灯片、录像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探究归纳独特的拉丁文化。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1。</p><p>2.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探究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通过角色辩论:雨林SOS活动,探究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2。</p><p>3.利用巴西矿产农产图和资料分析,探究自然环境对巴西工农业发展、城市及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3。</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p><p>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p><p>3.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探究地理学习的方法。</p><p>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p><p>重点: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以及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的经验教训。</p><p>难点: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探究相应的保护措施。</p><p>教学突破: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教师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给学生30分钟探究活动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探究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p><p>课堂教学主要流程如下图示:</p><p>教师:</p><p>程序:</p><p>学生: 自学探究 合作探究 实践探究 引深探究</p><p>具体操作可分为四步进行。</p><p>一、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 5分钟</p><p>二、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5分钟</p><p>三、明理强化 实践探究 20分钟</p><p>四、知识迁移 引深探究 10分钟</p><p>教学过程</p><p>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p><p>问题对策</p><p>激趣引题</p><p>自学探究</p><p>(5分钟)</p><p>解疑导拨</p><p>合作探究</p><p>(5分钟)</p><p>明理强化</p><p>实践探究</p><p>(20分钟)</p><p>知识迁移</p><p>引深探究</p><p>(10分钟)</p><p>一、激趣引题</p><p>(一)激趣(2分钟)</p><p>播放与三个考察组活动相关的三段视频录像,各40秒:</p><p>播放1.激情巴西</p><p>在花车上跳桑巴舞</p><p>巴西的狂欢节</p><p>世界一流的足球队</p><p>播放2.热情巴西</p><p>波澜壮阔的亚马孙河,沿岸</p><p>神奇的热带雨林伤痕累累</p><p>播放3.闲情的巴西</p><p>悠闲的城市:街道上奔跑着</p><p>酒气十足的汽车,街头</p><p>的七彩咖啡屋,弥漫着烤肉的香味,人们悠闲地品着各式茶点,闲谈着昨日的见闻。</p><p>(二)引题</p><p>视频后展示幻灯片</p><p>1. 瞧,这幸福的一家</p><p>(卞卡的一家,四个人种)</p><p>引题:民族?</p><p>2.热带雨林被毁</p><p>引题:雨林?</p><p>3.优美、闲适、现代的巴西与独立前巴西制糖作坊</p><p>引题:今非昔比?</p><p>二、解疑导拨</p><p>幻灯片展示导拨内容:</p><p>(一)民族文化组从</p><p>人文特色、发展历史</p><p>两个角度考察巴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p><p>(二)自然环境组从</p><p>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及水量、植被及雨林危机等五方面考察自然环境及保护。</p><p>(三)经济城市组</p><p>今昔对比考察:</p><p>1.独立前的经济?</p><p>2.读课本图9.22,认识巴西的现代经济?及城市分布?</p><p>三、明理强化</p><p>总结板书:</p><p>(一)民族文化组</p><p>人文特色</p><p>发展历史</p><p>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激情巴西</p><p>总结板书:</p><p>(二)自然环境组</p><p>热带广大的自然环境</p><p>热带雨林</p><p>热带草原</p><p>教师及时对成果展示指导订正,评价以鼓励为主。</p><p>学生的探究成果,言之成理即可,不做统一要求,培养发散思维,评价要多样化。</p><p>世界热点地区:雨林危机与保护热情巴西</p><p>总结板书:</p><p>(三)经济城市组</p><p>独立前: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独立后:发展中的工农业</p><p>大国</p><p>教师小结:独立后的巴西,逐步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成为拉丁</p><p>美洲经济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p><p>教师板图镶嵌:</p><p>首都巴西利亚;</p><p>最大城市圣保罗;</p><p>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p><p>四、知识迁移</p><p>(一)组织反馈,引导总结</p><p>通过今天对巴西的考察,我</p><p>们每个人都有不小得收获,谁来谈谈?</p><p>(二)知识迁移,引深探究</p><p>幻灯片展示材料1: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专门为藏羚羊留下了迁徙通道;西气东输的施工决不允许超出28米范围,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p><p>幻灯片展示问题2:巴西为什么要迁都?我国为什么要设立重庆直辖市?</p><p>观看视频录像1.</p><p>观看视频录像2.</p><p>观看视频录像3.</p><p>自学探究(3分钟)</p><p>1.民族文化组利用课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p><p>2.自然环境组利用课本、图册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热带雨林怎么了?为什么成了世界热点地区?</p><p>3.城市经济组利用课本、图册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巴西的经济独立前后有什么不同?</p><p>合作探究</p><p>组内交流解决问题</p><p>组长执笔:整合知识信息</p><p>为下一环节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p><p>读图</p><p>分析</p><p>整合信息</p><p>分析课本资料归纳</p><p>读图、分析整合信息</p><p>实践探究</p><p>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把整合的知识成果用投影展示,组织全班共同学习探究。</p><p>(一)民族文化组展示:</p><p>人文特色:桑巴舞、狂欢节、足球不民族文化融合。</p><p>发展历史:玛雅文明殖民统治奴隶贸易混血种人为主。</p><p>(二)自然环境组展示:</p><p>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p><p>在巴西轮廓板图上镶嵌相关内容(其他同学参照板图完成自己的绘图作业):</p><p>位置(赤道、南回归线、大西洋),地形(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河流(亚马孙河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世界第二长河),植被(热带雨林)</p><p>角色辩论:雨林SOS活动</p><p>课前确定角色辩论代表:热带雨林、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p><p>每代表30秒钟陈述观点,然后全班参与辩论,明确亚马孙流域的危机已严重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保护地球之肺。</p><p>(三)经济城市组</p><p>投影展示:</p><p>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p><p>独立前:依靠出口木材、咖啡、矿产等</p><p>独立后:1.利用湿热的气候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大;</p><p>2.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现代工业钢铁、造船、飞机等;3.工业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交通便利,殖民者最先到达,黑种人在此采矿、种植。</p><p>其他学生:绘图本上填注</p><p>引深探究</p><p>(一)23名同学参考板书谈自己的考察收获,大家</p><p>补充,反馈达标。</p><p>(二)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p><p>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会意识到:中国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就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创设情境,</p><p>激发兴趣</p><p>1.感受激情巴西</p><p>2.感受热情</p><p>巴西</p><p>3.感受闲情巴西</p><p>设计的问题涵盖整节课内容,具有探究价值,融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促进教学中双边活动的进一步展开。</p><p>教材、图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发现,不仅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而且读记结合,动手动脑,认识地理学科文图结合的特点。</p><p>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创造一个主动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培养合作探究意识。</p><p>①引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主</p><p>要方法;②引导知识迁移;③引导挑选主干信息,简化问题,整合信息。</p><p>教师在整个引导学生探究的环节里,要努力创设和谐、热烈的师生合作探究氛围。</p><p>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实现图文转换,形成心理地图,形成学生地理思维。</p><p>对于开放性的热点问题,在学生充</p><p>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辩论:一方面广泛引入 课外信息,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另一方面教与学有机统一,是口才、知识、能力的较量。</p><p>投影展示:</p><p>不仅节约时间,</p><p>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p><p>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系统把握全课的知识。</p><p>阅读是获取知识</p><p>的重要手段,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题目,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p><p>知识迁移式</p><p>的课堂教学反馈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p><p>板书设计:</p><p>第二节 巴西</p><p>电子板书:</p><p>人文特色</p><p>(一)民族文化: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发展历史</p><p>热带雨林</p><p>(二)自然环境:热带广大</p><p>热带草原</p><p>独立前: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三)经济城市: 独立后: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主要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p><p>粉笔板图:巴西图(略)</p><p>反馈达标:利用电子板书和粉笔板图相结合,认识巴西,形成知识迁移</p><p>作业安排:</p><p>1.绘图作业 :填充知识点</p><p>2.拓展练习:地球是人类之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p><p>教学资料及资源:课本,新课标,教学参考,地图册,配套练习,电脑网络。</p><p>课后反思:</p><p>得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地理信息,提高兴趣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大容量提供教育信息,创设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分组探究,大大的增加了知识容量,同时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p><p>失指导学生怎样学是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重中之重。</p><p>改学生课前准备部分占用了老师很多时间,如何做到短时高效是我需要继续探究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网络教研的第二颗果实,关于探究式地理教学是我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如何积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p><p>【83号教案】</p><p>第二节 巴 西</p><p>一、教材分析</p><p>教学内容为教材89~98内容;本节是第九章的第二节,本章是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部分国家之后安排的,有一定的承接性,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主要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工农业发展状况,认识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p><p>二、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p><p>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2.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p><p>3.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其保护措施。</p><p>(二)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p><p>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p><p>4.使用图片等资料认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合作来探究其保护措施。</p><p>(三)情感态度价值观</p><p>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激发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p><p>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p><p>(一)教学重点</p><p>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热带雨林的危机等。</p><p>(二)教学难点</p><p>1.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2.如何用资料来说明热带雨林的危机以及保护措施。</p><p>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p><p>(三)教学突破</p><p>1.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等,来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通过绘图填图来加深理解记忆。</p><p>2.利用巴西的气候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巴西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利用图片及文字资料,说明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分组辩论,探讨其保护的措施。</p><p>四、学情分析</p><p>通过对前面一些国家的学习,学生以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单个国家地理的方法,在读图、识图、绘图、材料归纳分析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已经习惯,这些都是学好本节的基础条件。</p><p>五、教学方法</p><p>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合作讨论探究、绘图指导法。</p><p>六、教学准备</p><p>(一)教师准备</p><p>世界政区图、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及城市分布图等。</p><p>(二)学生准备</p><p>地理图册、有关巴西经济建设及风土人情的资料等。</p><p>七、课时安排:1课时</p><p>八、教学过程:</p><p>(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引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2023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是哪个队?</p><p>(板书)足球王国巴西</p><p>(讲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出国门旅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一下拉美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应该更有吸引力。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巴西旅游,你认为要了解它几个方面?</p><p>让我们怀着希望,背着行囊,乘上国航班机,飞过太平洋,来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这个古老国家的风土人情。</p><p>2.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p><p>(板书)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讲解)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3.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或请学生自己来表演舞蹈。 1.学生回答:</p><p>巴西。</p><p>学生思考。</p><p>做好上课准备。</p><p>2.学生展示图片。</p><p>3.学生展示、介绍。</p><p>设计意图:通过旅游设计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民族大熔炉这部分内容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能力。</p><p>(二)自然环境</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过渡:从旅游要带什么衣服引入气候和地形。</p><p>(板书)1.气候和地形</p><p>2.展示巴西的政区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p><p>(1)两条特殊的纬线</p><p>(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p><p>(3)巴西的气候类型</p><p>(4)巴西的主要地形</p><p>3.在绘图本画好的巴西轮廓上填注以上知识点。</p><p>4.提问: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p><p>小结:(1)地理位置决定;(2)亚马孙河流经这里;(3)安第斯山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p><p>(板书)2.热带雨林的危机</p><p>5.活动: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p><p>小结:教师提供图9.25进行总结。</p><p>6.讨论: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p><p>小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p><p>2.读图回答:</p><p>(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p><p>(2)温度带:热带。</p><p>(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4)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p><p>3.学生绘图、填图。</p><p>设计意图:</p><p>4.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p><p>5.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p><p>6.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1)林业部长(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p><p>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填图能力,绘图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热带雨林部分的探究活动,通过材料及图片的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环境观的教育。</p><p>(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过渡: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的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p><p>(板书)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p><p>2.填图:巴西轮廓图上填注主要城市位置及名称。</p><p>3.承转:我们去旅游必须会购物,我们要买些什么?就要了解巴西的经济。</p><p>(板书)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4.提问:巴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如何呢?</p><p>小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是咖啡、巴西木。</p><p>5.讨论活动:巴西现在的经济状况,读图9.22,思考以下问题:</p><p>(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p><p>(2)最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p><p>(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p><p>(4)铁矿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铁矿是什么?</p><p>(5)巴西主要的能源是什么?</p><p>(6)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p><p>总结:1.请谈谈这次巴西之行的感受。</p><p>2.本节课你学到了巴西的什么精神? 1.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p><p>2.读图填图。</p><p>3.学生思考。</p><p>4.阅读课本93页材料,思考回答。</p><p>5.学生自学讨论回答。</p><p>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p><p>设计意图:通过读图以及设计的一系列讨论问题,让学生逐步了解巴西的工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也趁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教育;最后的总结部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p><p>九、作业布置</p><p>1.绘制巴西图,标注知识点。</p><p>2.如果中国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p><p>十、板书设计 (板图略)</p><p>足球王国巴西</p><p>十一、课后反思</p><p>本节是介绍世界单个国家底地理的最后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习起来也较容易,这是本节课的优势,但是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材料分析归纳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做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难点内容给于适当启发点拨,学生考虑不到的地方给于适当补充讲解,还要鼓励学困生多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调动全班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是为了达到会学地理、会用地理的目的。</p><p>【84号教案】</p><p>第二节 巴 西</p><p>一、教材分析</p><p>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说可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来认识,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巴西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本节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既有课文内容又有阅读材料同时补充了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设计的活动题,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p><p>二、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p><p>1.通过读图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p><p>2.运用资料,认识南美拉丁文化的鲜明特色,理解其形成过程。</p><p>3.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知道巴西现在是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了解巴西的主要农产品和工业部门。</p><p>4.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p><p>(二)过程与方法:</p><p>1.充分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自然环境。</p><p>2.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影响,运用比较法,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p><p>3.通过小组辩论、交流、认识巴西经济发展的问题。</p><p>(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p><p>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p><p>(一)重点:</p><p>1.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p><p>2.热带雨林危机。</p><p>(二)难点: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是本节的难点。</p><p>(三)教学突破:通过认识热带雨林作用、巴西对热带的开发及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到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开发保护热带雨林的对策。</p><p>四、教学准备</p><p>(一)教师准备:收集巴西的相关地图、资料、图片,制作课件。</p><p>(二)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巴西的相关资料、图片。</p><p>五、学情分析</p><p>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读图、阅读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归纳总结知识,解决问题,理清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够较容易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六、课时安排</p><p>1课时。</p><p>七、教学策略</p><p>(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p><p>(二)教学手段:活动法、讨论法。</p><p>(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p><p>八、教学设计</p><p>(一)图上旅行,了解自然环境。</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是有足球王国 之称的国家。 1.学生回答:巴西。</p><p>2.出发前我们先从地图上来了解巴西,首先是它的位置,分别从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入手,在图上找出。</p><p>2.学生读90页的巴西地形图。回答问题:</p><p>(1)海陆位置:南美洲北部,大西洋西岸;</p><p>(2)半球位置:西半球。</p><p>(3)纬度位置: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p><p>3.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两条主要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与赤道,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所以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巴西的热带气候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3.学生读巴西气候图回答:</p><p>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p><p>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p><p>4.知道了巴西主要气候的气候,我们在图上找出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p><p>4.学生读90页巴西地形图回答:</p><p>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巴西高原上。</p><p>5. 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在亚马孙平原上有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读图可以看出巴西以什么地形为主? 5.学生读图回答:</p><p>巴西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地形图、巴西气候图,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p><p>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读图,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使地图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p><p>(二)城市旅游,感受拉丁美洲文化。</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了解完巴西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巴西,走在巴西的街道上,你会遇到哪些肤色的人? 1.学生阅读思考回答:</p><p>混血人种、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p><p>2.这些人种都是当地的原住民吗?</p><p>(1)黄色种人是?</p><p>(2)白色人种是?</p><p>(3)黑色人种是?</p><p>(4)混血人种是?</p><p>2.学生思考回答:</p><p>(1)当地的原住居民为印第安人。</p><p>(2)早期的侵略者是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人。</p><p>(3)殖民者开发种植园,又将大量的黑人奴隶贩卖到了巴西。</p><p>(4)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相互通婚,使后代成为混血人种。</p><p>3.在民族大熔炉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请同学们例举出不同的文化,并说出这种文化的起源? 3.学生活动:</p><p>(课本92页活动)</p><p>(1) 巴西有世界上一流的足球队:足球起源于英国。</p><p>(2)巴西的狂欢节:源于欧洲的天主教节日。</p><p>(3)巴西的桑巴舞,将葡萄牙的民歌、游戏和非洲的鼓乐、舞蹈完美结合。</p><p>4.庆祝巴西的狂欢节,跳着热情的桑巴舞,同学们可以选择游览巴西的哪些城市,为什么? 4.学生讨论回答:</p><p>(1)巴西利亚是巴西的新首都。</p><p>(2)圣保罗是南美洲最大城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城市。</p><p>(3)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国最大的海港、全国商业和金融中心。</p><p>(4)贝洛奥里藏特市是巴西第三大城市。</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拉丁文化的资料、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主动易学。</p><p>设计意图 设计巴西之旅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主动归纳总结巴西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以及主要的城市。</p><p>(三)经济考察,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游览完巴西美丽的城市后,我们知道一个国家</p><p>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我们来看巴西的经济。</p><p>同学们巴西发展经济有哪些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 1.学生读图回答:</p><p>矿产品:煤、铁、石油、锰、金。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p><p>农产品:咖啡、玉米、可可、甘蔗、橡胶、香蕉、棉花、大豆、剑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p><p>2.提问:农产品分布为什么在东南沿海地区? 2.学生思考回答:</p><p>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便于运输;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消费。</p><p>3. 提问:巴西二战前的经济有什么特点? 3.学生阅读课本93页内容后回答:</p><p>但以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4. 提问:二战后巴西经济有了怎样的转变? 4.学生思考回答:</p><p>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巴西发展了工业,汽车、钢铁、造船、飞机制造业跃居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行列。</p><p>5.引导探究:巴西的优质煤、石油等不足,如何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p><p>5.学生探究讨论:</p><p>(1)利用水能:巴西、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2)进口能源。</p><p>(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p><p>(4)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农产、矿产、工业分布图,通过读图,能更好的总结规律,归纳总结。</p><p>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找出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依据农矿产品作为发展农业、工业的基础,认识巴西的经济发展。</p><p>(四)保护开发,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所在地,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 1.学生读95页图回答:</p><p>(1)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p><p>(2)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p><p>(3)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p><p>(4)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p><p>(5)提供木材。</p><p>(6)调节全球气候。</p><p>2.热带雨林有如此好的环境效益,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对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者是谁,他们有哪些目的? 2.学生讨论回答:</p><p>(1)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兴修公路。</p><p>(2)矿山和农牧场主人: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p><p>(3)垦荒的贫困农民:开荒种地。</p><p>3.提问: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有什么危害? 3.学生讨论回答回答:</p><p>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全球气候恶化。</p><p>4.引导探究: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p><p>4.学生探究讨论:</p><p>课本96页活动题。</p><p>媒体作用 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图片,及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资料,供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解决问题。</p><p>设计意图 认识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发现开发热带雨后林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p><p>(五)本课小结</p><p>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是一个工农业发展大国。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开发亚马孙平原,这片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在全球环境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保护她,她是全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六)布置作业</p><p>1.配套练习《巴西》相关内容。</p><p>2.绘制《巴西地形图》。</p><p>板书板图设计:</p><p>第二节 巴 西</p><p>图上旅行,了解自然环境</p><p>城市旅游,感受拉丁美洲文化</p><p>经济考察,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保护开发,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九、课后反思</p><p>《巴西》这一节的设计,主要涵盖了巴西的自然环境、拉丁美洲的文化、发展中的工农业以及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自然环境这部分,采用了图上旅行的方式,地理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读图法;拉丁美洲的文化采取城市旅游的方式,由人种引出了多样的文化;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采用了经济考察的方式,读图找到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再引出巴西的主要农业及工业部门;本节的重点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先认识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再找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保护热带雨林的对策。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p><p>教学中应更好的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好的分析学生的学情,使课堂变得更活跃生动。</p><p>十、教学流程图</p><p>【85号教案】</p><p>第二节 巴西</p><p>【教材分析】</p><p>巴西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在初中地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显然有些八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引入了综艺节目的一些环节,再配以多媒体,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p><p>【学情分析】</p><p>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学习方法,时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安排他们查找并整理一些巴西雨林危机及民族风情等相关资料,既让他们预习了新课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p><p>【教学目的】</p><p>1.知识与技能:</p><p>知道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分布,了解巴西自然环境特点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记住巴西重要农产品及工业的分布地区,理解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p><p>初步学会利用地图和资料进行分析。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p>2.过程与方法:</p><p>通过学生介绍、角色扮演、是真是假等活动,了解巴西。学生读图,获得信息,掌握方法。</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通过学习合理利用巴西的自然资源、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环境资源的的热情。</p><p>【教学重点及突破】</p><p>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p><p>【教学难点及突破】</p><p>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p><p>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p><p>【教学准备】</p><p>教师: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及试题。</p><p>学生: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p><p>【教学方法】</p><p>讲述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p><p>课时安排 1课时</p><p>【教学设计】</p><p>导入新课</p><p>教师先后出示四个词语:足球、桑巴舞、葡萄牙语、雨林,请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语的提示猜出是哪一个国家。四个词语均反映了巴西最具特色的一面,让学生通过四个词语进行联想并作答,从而导入新课巴西。</p><p>然后,教师再提问:列出的4个词语分别与巴西有什么联系?关于巴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能加上哪些词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满怀好奇地开始本节的教学,整个导入轻松、愉快,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p><p>讲授新课</p><p>一、 巴西概况:(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p><p>每个国家的国旗都有深刻的寓意,而巴西国旗中的色彩、图案恰恰是巴西概况的缩略图,以此为切入点,使巴西概况一一落实在国旗上,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又丰富了课外知识。</p><p>教师展示:巴西国旗和巴西地图,提问: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南半球的星空)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概括巴西概况。</p><p>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p><p>2.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临大西洋</p><p>3丰富的资源</p><p>4广阔的热带雨林(雨林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二、自然环境(设置情境,对比巴西自然环境)</p><p>活动(一):教师转换角色,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分别游览(A)亚马孙平原和(B)巴西高原两地。生动形象的解说与精美的景观图片相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p><p>A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23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p><p>B地:我们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到处是茂盛的青草,草原上孤零零地长着几颗树,这种树委实奇特,树干中间粗大,两头很细,形似纺锤。这种树的大肚子树干里能容纳许多水,最多能贮存2吨多水份。草原上还有许多奇特的动物如大食蚁兽</p><p>教师提问:</p><p>(1)刚才我们一起游历了哪两个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珍奇的动植物资源?草原上的纺锤树为有如此奇特的外形?</p><p>由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明确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最后完成下表,对巴西自然环境作对比。</p><p>A B</p><p>位置 巴西北部 巴西南部</p><p>地形名称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p><p>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p><p>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p><p>主要植物 巴西木 纺锤树</p><p>(2)亚马孙河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p><p>(3)掠夺式的迁移农业和跨国公司的乱伐森林,使得雨林正在遭受破坏,这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害和后果?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到活动二)</p><p>活动(二):角色扮演,保护雨林。</p><p>采取角色表演的方法和分组辩论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认领角色,角色包括巴西的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通过角色表演和争论,其他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析,与意见相同的角色组成小组,进行辩论,让学生作出决策:该用何种方式保护这片人类共同的财产。这种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经过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得出学生们的生态学家、林业部长当的还不错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p><p>三、巴西经济(是真是假,分析巴西的资源和经济)</p><p>先请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p><p>(1)巴西有哪几类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p><p>(2)你认为水电站的选址需要考虑哪些条件?</p><p>(3)巴西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产品有哪些?</p><p>(4)巴西有哪些工业部门、工业中心?</p><p>教师设置是真是假题目,请学生判断真假并说明理由。</p><p>A──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而天才的巴西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相信这是真的吗?(真的)</p><p>B──巴西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水资源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于是巴西人民在水量很丰富的亚马孙河上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这也是真的吗?(假的)</p><p>资源和经济原本是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设置是真是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寓教于乐,课堂变得轻松而有活力。</p><p>四、城市化问题(指导读图,分析迁都原因)</p><p>教师展示巴西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分布图、人口分布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把握图中的主要地理要素,从而掌握巴西人口、资源以及工农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p><p>讨论:1.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p><p>2.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通过引导-读图-分析-讨论-小结,使地理图像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正确把握知识要点。</p><p>五、民族大熔炉(桑巴足球,引入巴西文化)</p><p>教师展示:巴西四位著名球星(罗纳尔多、里瓦尔多、卡洛斯、卡福)的漫画,请学生猜出他们的名字。猜猜他们是谁?有你喜欢的球星吗?看到这些漫画,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讨论,争相回答,并向大家介绍他所钟爱的球星及一个中学生眼中的足球文化。</p><p>足球已成为巴西人生活的一部分,足球文化在巴西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马拉多纳足球场上巧妙的一脚,就足以改变巴西人民的心情。人们常把巴西足球称为桑巴足球,由此向学生讲述巴西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桑巴舞。</p><p>教师讲授: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p><p>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p><p>学生展示: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图片</p><p>六、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p><p>七、课后作业:自己动手制作小档案,</p><p>请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并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亲手设计一份个性化的巴西小档案,可由教师组织相互交流。这不仅实现了对课堂知识的小结,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拓展了教学时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p><p>【课后反思】</p><p>1.创设了浓烈的人文氛围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新课的导入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角色,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愉快中乐学。</p><p>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面广,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p><p>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搜集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p><p>4.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课标三维目标的统一,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p><p>5.各环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并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和鼓励。</p><p>【86号教案】</p><p>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p><p>【教材分析】</p><p>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巴西是拉美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仅是是了解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见解地了解了拉美地区。巴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重要殖民地,因此它的各项发展自始至终都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在整课内容有一根重要线索贯穿始终殖民统治的影响。</p><p>主要内容:1、居民构成和文化特点。2、经济发展过程和文化成就。3、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雨林的破坏。</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能力:</p><p>1了解巴西的名族融合。</p><p>2借助地图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状况。</p><p>4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和保护。</p><p>◆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巴西是一个名族大熔炉。</p><p>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地形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3通过数字图表,了解巴西工农业的发展状况。</p><p>4使用资料认识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合作探究保护措施。</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是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方法。</p><p>【教学重点】</p><p>1.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p><p>2.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p><p>【教学难点】</p><p>1. 如何利用资源说明巴西不同名族文化和融合。</p><p>2. 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 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p><p>4. 如何用资源说明热带雨林的危机以及保护措施。</p><p>5. 培养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p><p>【教学突破】</p><p>1用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等,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p><p>2利用巴西气候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巴西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利用图片和资料说明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并探讨保护措施。</p><p>【教学准备】</p><p>世界政区挂图、巴西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巴西气候图等。</p><p>【教学方法】</p><p>讲述法 ,绘图教学法 ,讨论分析法。</p><p>【课时安排】 一课时</p><p>【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通过我的描述大家来猜猜我说的是哪个国家?这里有世界上最盛大的节日狂欢节;这里有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这里有世界上最绚丽的足球桑巴足球;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这就是位于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p><p>(板书) 第二节 巴 西</p><p>引导: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开发历史。</p><p>阅读:请同学们看课本的P89前三段内容及有关文字,了解巴西的发展历史,讨论分析并回答几个问题。</p><p>提问:A.当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p><p>B.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谁?到达了什么地方?</p><p>C.黑人奴隶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贩卖黑人奴隶?</p><p>学生:看书讨论回答并指图说明。</p><p>总结:所以说,巴西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p><p>板书:一、发展历史:</p><p>1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p><p>阅读:P90阅读材料,了解印第安人和玛雅文化。</p><p>学生读图:课本插图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p>总结:通过上面我们了解到巴西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p><p>板书:2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p><p>教师:由于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过度:了解完了巴西的历史,我们简单认识一下它的自然环境。</p><p>板书:二、自然环境</p><p>看图:教师展示世界政区图,让学生了解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p><p>讲述:巴西位于南美洲,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家接壤,大部分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所以光热资源丰富。</p><p>板书:位置: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p><p>过度:看完位置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地形。</p><p>看图:展示巴西的地形图,认识巴西地形。</p><p>提问:1从图中能够看出巴西地形主要是以什么为主?</p><p>2在图中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p><p>3找出巴西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p><p>(老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总结)</p><p>总结: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p><p>板书: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p><p>平原:亚马孙平原</p><p>高原:巴西高原</p><p>河流:亚马孙河</p><p>教师承转: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工农业特征?</p><p>板书: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引导:首先我们来看看二次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p><p>阅读: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93阅读材料。</p><p>师生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引导:继续了解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特征</p><p>讲述:二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p><p>读图:同学们看教材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p><p>(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发言)</p><p>师生总结归纳:</p><p>提问: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p><p>学生:铁、煤、石油、锰、金</p><p>提问:巴西最大的铁矿是什么?</p><p>学生: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板书: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教师承转:从图中我们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矿,但是巴西缺少优质煤。石油产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p><p>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每小组派一个人回答。</p><p>总结:1由于巴西水能资源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水电,并且与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板书:b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讲述:我们国家完成的一项伟大的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p><p>2进口能源</p><p>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p><p>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p><p>承转:巴西利用本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能,迅速发展了现代工业。</p><p>提问:那么巴西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p><p>(学生读图找答案)</p><p>学生: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造船、汽车等。</p><p>板书: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p><p>提问: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p><p>(学生思考回答)</p><p>总结: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纬度高,气候宜人。</p><p>过渡:看完工业,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农业。</p><p>读图:看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p><p>提问: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p><p>2集中分布在哪一带?</p><p>3结合图巴西的地形,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p><p>(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p><p>学生:咖啡、甘蔗、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p><p>板书: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p><p>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课堂小结(略)</p><p>过渡: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片,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照片,激发学生兴趣。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现在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并出现危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第三个内容,热带雨林的危机。</p><p>板书:三、热带雨林的危机</p><p>展示材料:热带雨林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树獭、大食蚁兽巨嘴鸟等,是人类的珍贵生物资源宝库。</p><p>讨论:那么大家想想热带雨林都有什么作用?</p><p>(学生讨论,老师进行简单指引)</p><p>学生回答:略</p><p>看图:其实课本上就有,P85页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看看图中的和大家想的有什么不一样。</p><p>板书:1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p><p>承转: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p><p>板书: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p><p>教师:学生分析教材关于巴西热带雨林开发的段落,说明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p><p>总结: 伐木者 目的</p><p>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 兴建公路</p><p>矿山和农牧场主人 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p><p>垦荒的贫苦农民 开荒种地</p><p>读图:阅读教材图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分析理解迁移农业的形成过程及这种原始种植方式的危害。</p><p>总结: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生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全球气候恶化。</p><p>讲述:巴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发展。然而,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仍有很多问题不好解决。</p><p>活动:读课本P96图9.27,根据三位中学生的对话,谈谈大家都热带雨林开发后保护的看法。</p><p>讨论: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找三位同学发言。</p><p>总结:保证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使雨林面积不再减少;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积累资金技术,逐步开发东部高原</p><p>学生辩论:教材提供的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活动。</p><p>承转:最后我们了解一下巴西几个重要城市</p><p>1 巴西利亚:首都,2023年巴西为加强内地的开发和管理,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将首都迁至此。城市形如巨型飞机。</p><p>(让学生看图9.31)</p><p>2里约热内卢:巴西第二大城和巴西最大海港。位于巴西国土的东南部,南临大西洋,2023年奥运会举办地,2023年足球世界杯举办地。</p><p>3圣保罗: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位于圣保罗州东南部,人口2023万。</p><p>4贝洛奥里藏特:巴西第三大城市。贝洛市农牧业发达,并盛产金、宝石、金刚石等,工业产值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p><p>小结:略</p><p>作业:地理填充图册第九章第三节巴西,地理绘图P90巴西地形.</p><p>【教学反思】:导课用巴西特有的景观,层层推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时一改往日先讲国家的自然环境,再讲经济的八股式方法。先通过巴西的发展历史进入新课,再讲述自然环境,最后讲工农业和主要城市。本课教学相长有充分体现,学生敢想敢问,思路开阔,教师通过点拨与补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深入的交流。但尽管如此,我仍觉得在知识点的衔接方面不尽如人意,尚需改进。</p><p>【板书设计】 第二节 巴西</p><p>一、发展历史: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1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 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2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 b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二、自然环境 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p><p>1位置: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p><p>2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四、热带雨林的危机</p><p>平原:亚马孙平原 1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p><p>高原:巴西高原 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p><p>河流:亚马孙河 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p><p>文章来</p><p>源莲 山课件 w ww.5 Y</p><p>K J.cOm</p><p>相关教案:</p><p>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p><p>巴西</p><p>1.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观察世界,而且带着好奇心探求知识。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达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最佳效果。</p><p>2.巴西是国家地理学习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学会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读图用图技能,具备了探究学习本课的能力。</p><p>教学内容分析</p><p>教材分析:巴西是认识拉丁美洲的自然、文化、经济等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所以教材把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p><p>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探究为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p><p>教学策略:教学中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工具地图,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教学方法以图为载体: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形成地理思维,学会地理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探究、合作,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突出巴西的特色,巩固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达成教学目标。</p><p>活动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一项活动 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p><p>教学准备</p><p>教师准备:组织学生利用不同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整合信息资料,编排短剧;制作幻灯片、录像片段;准备巴西地形图、农产、矿产和工业分布图;绘制巴西板图。</p><p>学生准备:1.预习巴西一课,绘图本绘出巴西轮廓图(亚马孙河、赤道以及南回归线、大西洋)。2.组建巴西考察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民族文化组、自然环境组、经济城市组。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3. 组建热带雨林考察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五个组,分别代表热带雨林、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搜集相关资料后,课前活动短剧表演,站在角色的角度探究问题,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每组确定角色辩论的代表,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p><p>教学目标</p><p>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三维目标如下:</p><p>知识与技能</p><p>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观看录像、利用幻灯片总结巴西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p><p>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通过观看录像和角色辩论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及全球环境的影响。</p><p>3.能用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p><p>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幻灯片、录像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探究归纳独特的拉丁文化。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1。</p><p>2.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探究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通过角色辩论:雨林SOS活动,探究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2。</p><p>3.利用巴西矿产农产图和资料分析,探究自然环境对巴西工农业发展、城市及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3。</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p><p>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p><p>3.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探究地理学习的方法。</p><p>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p><p>重点: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以及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的经验教训。</p><p>难点: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探究相应的保护措施。</p><p>教学突破: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教师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给学生30分钟探究活动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探究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p><p>课堂教学主要流程如下图示:</p><p>教师:</p><p>程序:</p><p>学生: 自学探究 合作探究 实践探究 引深探究</p><p>具体操作可分为四步进行。</p><p>一、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 5分钟</p><p>二、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5分钟</p><p>三、明理强化 实践探究 20分钟</p><p>四、知识迁移 引深探究 10分钟</p><p>教学过程</p><p>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p><p>问题对策</p><p>激趣引题</p><p>自学探究</p><p>(5分钟)</p><p>解疑导拨</p><p>合作探究</p><p>(5分钟)</p><p>明理强化</p><p>实践探究</p><p>(20分钟)</p><p>知识迁移</p><p>引深探究</p><p>(10分钟)</p><p>一、激趣引题</p><p>(一)激趣(2分钟)</p><p>播放与三个考察组活动相关的三段视频录像,各40秒:</p><p>播放1.激情巴西</p><p>在花车上跳桑巴舞</p><p>巴西的狂欢节</p><p>世界一流的足球队</p><p>播放2.热情巴西</p><p>波澜壮阔的亚马孙河,沿岸</p><p>神奇的热带雨林伤痕累累</p><p>播放3.闲情的巴西</p><p>悠闲的城市:街道上奔跑着</p><p>酒气十足的汽车,街头</p><p>的七彩咖啡屋,弥漫着烤肉的香味,人们悠闲地品着各式茶点,闲谈着昨日的见闻。</p><p>(二)引题</p><p>视频后展示幻灯片</p><p>1. 瞧,这幸福的一家</p><p>(卞卡的一家,四个人种)</p><p>引题:民族?</p><p>2.热带雨林被毁</p><p>引题:雨林?</p><p>3.优美、闲适、现代的巴西与独立前巴西制糖作坊</p><p>引题:今非昔比?</p><p>二、解疑导拨</p><p>幻灯片展示导拨内容:</p><p>(一)民族文化组从</p><p>人文特色、发展历史</p><p>两个角度考察巴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p><p>(二)自然环境组从</p><p>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及水量、植被及雨林危机等五方面考察自然环境及保护。</p><p>(三)经济城市组</p><p>今昔对比考察:</p><p>1.独立前的经济?</p><p>2.读课本图9.22,认识巴西的现代经济?及城市分布?</p><p>三、明理强化</p><p>总结板书:</p><p>(一)民族文化组</p><p>人文特色</p><p>发展历史</p><p>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激情巴西</p><p>总结板书:</p><p>(二)自然环境组</p><p>热带广大的自然环境</p><p>热带雨林</p><p>热带草原</p><p>教师及时对成果展示指导订正,评价以鼓励为主。</p><p>学生的探究成果,言之成理即可,不做统一要求,培养发散思维,评价要多样化。</p><p>世界热点地区:雨林危机与保护热情巴西</p><p>总结板书:</p><p>(三)经济城市组</p><p>独立前: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独立后:发展中的工农业</p><p>大国</p><p>教师小结:独立后的巴西,逐步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成为拉丁</p><p>美洲经济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p><p>教师板图镶嵌:</p><p>首都巴西利亚;</p><p>最大城市圣保罗;</p><p>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p><p>四、知识迁移</p><p>(一)组织反馈,引导总结</p><p>通过今天对巴西的考察,我</p><p>们每个人都有不小得收获,谁来谈谈?</p><p>(二)知识迁移,引深探究</p><p>幻灯片展示材料1: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专门为藏羚羊留下了迁徙通道;西气东输的施工决不允许超出28米范围,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p><p>幻灯片展示问题2:巴西为什么要迁都?我国为什么要设立重庆直辖市?</p><p>观看视频录像1.</p><p>观看视频录像2.</p><p>观看视频录像3.</p><p>自学探究(3分钟)</p><p>1.民族文化组利用课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p><p>2.自然环境组利用课本、图册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热带雨林怎么了?为什么成了世界热点地区?</p><p>3.城市经济组利用课本、图册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巴西的经济独立前后有什么不同?</p><p>合作探究</p><p>组内交流解决问题</p><p>组长执笔:整合知识信息</p><p>为下一环节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p><p>读图</p><p>分析</p><p>整合信息</p><p>分析课本资料归纳</p><p>读图、分析整合信息</p><p>实践探究</p><p>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把整合的知识成果用投影展示,组织全班共同学习探究。</p><p>(一)民族文化组展示:</p><p>人文特色:桑巴舞、狂欢节、足球不民族文化融合。</p><p>发展历史:玛雅文明殖民统治奴隶贸易混血种人为主。</p><p>(二)自然环境组展示:</p><p>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p><p>在巴西轮廓板图上镶嵌相关内容(其他同学参照板图完成自己的绘图作业):</p><p>位置(赤道、南回归线、大西洋),地形(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河流(亚马孙河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世界第二长河),植被(热带雨林)</p><p>角色辩论:雨林SOS活动</p><p>课前确定角色辩论代表:热带雨林、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p><p>每代表30秒钟陈述观点,然后全班参与辩论,明确亚马孙流域的危机已严重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保护地球之肺。</p><p>(三)经济城市组</p><p>投影展示:</p><p>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p><p>独立前:依靠出口木材、咖啡、矿产等</p><p>独立后:1.利用湿热的气候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大;</p><p>2.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现代工业钢铁、造船、飞机等;3.工业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交通便利,殖民者最先到达,黑种人在此采矿、种植。</p><p>其他学生:绘图本上填注</p><p>引深探究</p><p>(一)23名同学参考板书谈自己的考察收获,大家</p><p>补充,反馈达标。</p><p>(二)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p><p>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会意识到:中国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就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创设情境,</p><p>激发兴趣</p><p>1.感受激情巴西</p><p>2.感受热情</p><p>巴西</p><p>3.感受闲情巴西</p><p>设计的问题涵盖整节课内容,具有探究价值,融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促进教学中双边活动的进一步展开。</p><p>教材、图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发现,不仅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而且读记结合,动手动脑,认识地理学科文图结合的特点。</p><p>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创造一个主动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培养合作探究意识。</p><p>①引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主</p><p>要方法;②引导知识迁移;③引导挑选主干信息,简化问题,整合信息。</p><p>教师在整个引导学生探究的环节里,要努力创设和谐、热烈的师生合作探究氛围。</p><p>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实现图文转换,形成心理地图,形成学生地理思维。</p><p>对于开放性的热点问题,在学生充</p><p>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辩论:一方面广泛引入 课外信息,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另一方面教与学有机统一,是口才、知识、能力的较量。</p><p>投影展示:</p><p>不仅节约时间,</p><p>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p><p>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系统把握全课的知识。</p><p>阅读是获取知识</p><p>的重要手段,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题目,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p><p>知识迁移式</p><p>的课堂教学反馈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p><p>板书设计:</p><p>第二节 巴西</p><p>电子板书:</p><p>人文特色</p><p>(一)民族文化: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发展历史</p><p>热带雨林</p><p>(二)自然环境:热带广大</p><p>热带草原</p><p>独立前: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三)经济城市: 独立后: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主要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p><p>粉笔板图:巴西图(略)</p><p>反馈达标:利用电子板书和粉笔板图相结合,认识巴西,形成知识迁移</p><p>作业安排:</p><p>1.绘图作业 :填充知识点</p><p>2.拓展练习:地球是人类之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p><p>教学资料及资源:课本,新课标,教学参考,地图册,配套练习,电脑网络。</p><p>课后反思:</p><p>得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地理信息,提高兴趣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大容量提供教育信息,创设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分组探究,大大的增加了知识容量,同时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p><p>失指导学生怎样学是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重中之重。</p><p>改学生课前准备部分占用了老师很多时间,如何做到短时高效是我需要继续探究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网络教研的第二颗果实,关于探究式地理教学是我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如何积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p><p>【83号教案】</p><p>第二节 巴 西</p><p>一、教材分析</p><p>教学内容为教材89~98内容;本节是第九章的第二节,本章是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部分国家之后安排的,有一定的承接性,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主要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工农业发展状况,认识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p><p>二、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p><p>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2.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p><p>3.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其保护措施。</p><p>(二)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p><p>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p><p>4.使用图片等资料认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合作来探究其保护措施。</p><p>(三)情感态度价值观</p><p>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激发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p><p>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p><p>(一)教学重点</p><p>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热带雨林的危机等。</p><p>(二)教学难点</p><p>1.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2.如何用资料来说明热带雨林的危机以及保护措施。</p><p>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p><p>(三)教学突破</p><p>1.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等,来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通过绘图填图来加深理解记忆。</p><p>2.利用巴西的气候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巴西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利用图片及文字资料,说明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分组辩论,探讨其保护的措施。</p><p>四、学情分析</p><p>通过对前面一些国家的学习,学生以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单个国家地理的方法,在读图、识图、绘图、材料归纳分析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已经习惯,这些都是学好本节的基础条件。</p><p>五、教学方法</p><p>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合作讨论探究、绘图指导法。</p><p>六、教学准备</p><p>(一)教师准备</p><p>世界政区图、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及城市分布图等。</p><p>(二)学生准备</p><p>地理图册、有关巴西经济建设及风土人情的资料等。</p><p>七、课时安排:1课时</p><p>八、教学过程:</p><p>(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引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2023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是哪个队?</p><p>(板书)足球王国巴西</p><p>(讲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出国门旅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一下拉美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应该更有吸引力。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巴西旅游,你认为要了解它几个方面?</p><p>让我们怀着希望,背着行囊,乘上国航班机,飞过太平洋,来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这个古老国家的风土人情。</p><p>2.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p><p>(板书)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讲解)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3.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或请学生自己来表演舞蹈。 1.学生回答:</p><p>巴西。</p><p>学生思考。</p><p>做好上课准备。</p><p>2.学生展示图片。</p><p>3.学生展示、介绍。</p><p>设计意图:通过旅游设计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民族大熔炉这部分内容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能力。</p><p>(二)自然环境</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过渡:从旅游要带什么衣服引入气候和地形。</p><p>(板书)1.气候和地形</p><p>2.展示巴西的政区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p><p>(1)两条特殊的纬线</p><p>(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p><p>(3)巴西的气候类型</p><p>(4)巴西的主要地形</p><p>3.在绘图本画好的巴西轮廓上填注以上知识点。</p><p>4.提问: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p><p>小结:(1)地理位置决定;(2)亚马孙河流经这里;(3)安第斯山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p><p>(板书)2.热带雨林的危机</p><p>5.活动: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p><p>小结:教师提供图9.25进行总结。</p><p>6.讨论: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p><p>小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p><p>2.读图回答:</p><p>(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p><p>(2)温度带:热带。</p><p>(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4)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p><p>3.学生绘图、填图。</p><p>设计意图:</p><p>4.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p><p>5.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p><p>6.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1)林业部长(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p><p>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填图能力,绘图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热带雨林部分的探究活动,通过材料及图片的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环境观的教育。</p><p>(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过渡: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的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p><p>(板书)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p><p>2.填图:巴西轮廓图上填注主要城市位置及名称。</p><p>3.承转:我们去旅游必须会购物,我们要买些什么?就要了解巴西的经济。</p><p>(板书)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4.提问:巴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如何呢?</p><p>小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是咖啡、巴西木。</p><p>5.讨论活动:巴西现在的经济状况,读图9.22,思考以下问题:</p><p>(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p><p>(2)最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p><p>(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p><p>(4)铁矿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铁矿是什么?</p><p>(5)巴西主要的能源是什么?</p><p>(6)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p><p>总结:1.请谈谈这次巴西之行的感受。</p><p>2.本节课你学到了巴西的什么精神? 1.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p><p>2.读图填图。</p><p>3.学生思考。</p><p>4.阅读课本93页材料,思考回答。</p><p>5.学生自学讨论回答。</p><p>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p><p>设计意图:通过读图以及设计的一系列讨论问题,让学生逐步了解巴西的工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也趁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教育;最后的总结部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p><p>九、作业布置</p><p>1.绘制巴西图,标注知识点。</p><p>2.如果中国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p><p>十、板书设计 (板图略)</p><p>足球王国巴西</p><p>十一、课后反思</p><p>本节是介绍世界单个国家底地理的最后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习起来也较容易,这是本节课的优势,但是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材料分析归纳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做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难点内容给于适当启发点拨,学生考虑不到的地方给于适当补充讲解,还要鼓励学困生多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调动全班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是为了达到会学地理、会用地理的目的。</p><p>【84号教案】</p><p>第二节 巴 西</p><p>一、教材分析</p><p>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说可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来认识,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巴西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本节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既有课文内容又有阅读材料同时补充了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设计的活动题,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p><p>二、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p><p>1.通过读图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p><p>2.运用资料,认识南美拉丁文化的鲜明特色,理解其形成过程。</p><p>3.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知道巴西现在是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了解巴西的主要农产品和工业部门。</p><p>4.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p><p>(二)过程与方法:</p><p>1.充分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自然环境。</p><p>2.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影响,运用比较法,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p><p>3.通过小组辩论、交流、认识巴西经济发展的问题。</p><p>(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p><p>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p><p>(一)重点:</p><p>1.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p><p>2.热带雨林危机。</p><p>(二)难点: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是本节的难点。</p><p>(三)教学突破:通过认识热带雨林作用、巴西对热带的开发及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到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开发保护热带雨林的对策。</p><p>四、教学准备</p><p>(一)教师准备:收集巴西的相关地图、资料、图片,制作课件。</p><p>(二)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巴西的相关资料、图片。</p><p>五、学情分析</p><p>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读图、阅读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归纳总结知识,解决问题,理清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够较容易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六、课时安排</p><p>1课时。</p><p>七、教学策略</p><p>(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p><p>(二)教学手段:活动法、讨论法。</p><p>(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p><p>八、教学设计</p><p>(一)图上旅行,了解自然环境。</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是有足球王国 之称的国家。 1.学生回答:巴西。</p><p>2.出发前我们先从地图上来了解巴西,首先是它的位置,分别从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入手,在图上找出。</p><p>2.学生读90页的巴西地形图。回答问题:</p><p>(1)海陆位置:南美洲北部,大西洋西岸;</p><p>(2)半球位置:西半球。</p><p>(3)纬度位置: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p><p>3.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两条主要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与赤道,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所以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巴西的热带气候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3.学生读巴西气候图回答:</p><p>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p><p>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p><p>4.知道了巴西主要气候的气候,我们在图上找出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p><p>4.学生读90页巴西地形图回答:</p><p>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巴西高原上。</p><p>5. 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在亚马孙平原上有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读图可以看出巴西以什么地形为主? 5.学生读图回答:</p><p>巴西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地形图、巴西气候图,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p><p>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读图,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使地图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p><p>(二)城市旅游,感受拉丁美洲文化。</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了解完巴西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巴西,走在巴西的街道上,你会遇到哪些肤色的人? 1.学生阅读思考回答:</p><p>混血人种、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p><p>2.这些人种都是当地的原住民吗?</p><p>(1)黄色种人是?</p><p>(2)白色人种是?</p><p>(3)黑色人种是?</p><p>(4)混血人种是?</p><p>2.学生思考回答:</p><p>(1)当地的原住居民为印第安人。</p><p>(2)早期的侵略者是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人。</p><p>(3)殖民者开发种植园,又将大量的黑人奴隶贩卖到了巴西。</p><p>(4)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相互通婚,使后代成为混血人种。</p><p>3.在民族大熔炉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请同学们例举出不同的文化,并说出这种文化的起源? 3.学生活动:</p><p>(课本92页活动)</p><p>(1) 巴西有世界上一流的足球队:足球起源于英国。</p><p>(2)巴西的狂欢节:源于欧洲的天主教节日。</p><p>(3)巴西的桑巴舞,将葡萄牙的民歌、游戏和非洲的鼓乐、舞蹈完美结合。</p><p>4.庆祝巴西的狂欢节,跳着热情的桑巴舞,同学们可以选择游览巴西的哪些城市,为什么? 4.学生讨论回答:</p><p>(1)巴西利亚是巴西的新首都。</p><p>(2)圣保罗是南美洲最大城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城市。</p><p>(3)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国最大的海港、全国商业和金融中心。</p><p>(4)贝洛奥里藏特市是巴西第三大城市。</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拉丁文化的资料、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主动易学。</p><p>设计意图 设计巴西之旅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主动归纳总结巴西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以及主要的城市。</p><p>(三)经济考察,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游览完巴西美丽的城市后,我们知道一个国家</p><p>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我们来看巴西的经济。</p><p>同学们巴西发展经济有哪些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 1.学生读图回答:</p><p>矿产品:煤、铁、石油、锰、金。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p><p>农产品:咖啡、玉米、可可、甘蔗、橡胶、香蕉、棉花、大豆、剑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p><p>2.提问:农产品分布为什么在东南沿海地区? 2.学生思考回答:</p><p>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便于运输;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消费。</p><p>3. 提问:巴西二战前的经济有什么特点? 3.学生阅读课本93页内容后回答:</p><p>但以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4. 提问:二战后巴西经济有了怎样的转变? 4.学生思考回答:</p><p>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巴西发展了工业,汽车、钢铁、造船、飞机制造业跃居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行列。</p><p>5.引导探究:巴西的优质煤、石油等不足,如何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p><p>5.学生探究讨论:</p><p>(1)利用水能:巴西、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2)进口能源。</p><p>(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p><p>(4)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农产、矿产、工业分布图,通过读图,能更好的总结规律,归纳总结。</p><p>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找出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依据农矿产品作为发展农业、工业的基础,认识巴西的经济发展。</p><p>(四)保护开发,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所在地,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 1.学生读95页图回答:</p><p>(1)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p><p>(2)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p><p>(3)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p><p>(4)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p><p>(5)提供木材。</p><p>(6)调节全球气候。</p><p>2.热带雨林有如此好的环境效益,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对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者是谁,他们有哪些目的? 2.学生讨论回答:</p><p>(1)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兴修公路。</p><p>(2)矿山和农牧场主人: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p><p>(3)垦荒的贫困农民:开荒种地。</p><p>3.提问: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有什么危害? 3.学生讨论回答回答:</p><p>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全球气候恶化。</p><p>4.引导探究: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p><p>4.学生探究讨论:</p><p>课本96页活动题。</p><p>媒体作用 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图片,及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资料,供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解决问题。</p><p>设计意图 认识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发现开发热带雨后林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p><p>(五)本课小结</p><p>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是一个工农业发展大国。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开发亚马孙平原,这片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在全球环境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保护她,她是全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六)布置作业</p><p>1.配套练习《巴西》相关内容。</p><p>2.绘制《巴西地形图》。</p><p>板书板图设计:</p><p>第二节 巴 西</p><p>图上旅行,了解自然环境</p><p>城市旅游,感受拉丁美洲文化</p><p>经济考察,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保护开发,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九、课后反思</p><p>《巴西》这一节的设计,主要涵盖了巴西的自然环境、拉丁美洲的文化、发展中的工农业以及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自然环境这部分,采用了图上旅行的方式,地理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读图法;拉丁美洲的文化采取城市旅游的方式,由人种引出了多样的文化;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采用了经济考察的方式,读图找到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再引出巴西的主要农业及工业部门;本节的重点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先认识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再找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保护热带雨林的对策。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p><p>教学中应更好的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好的分析学生的学情,使课堂变得更活跃生动。</p><p>十、教学流程图</p><p>【85号教案】</p><p>第二节 巴西</p><p>【教材分析】</p><p>巴西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在初中地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显然有些八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引入了综艺节目的一些环节,再配以多媒体,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p><p>【学情分析】</p><p>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学习方法,时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安排他们查找并整理一些巴西雨林危机及民族风情等相关资料,既让他们预习了新课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p><p>【教学目的】</p><p>1.知识与技能:</p><p>知道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分布,了解巴西自然环境特点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记住巴西重要农产品及工业的分布地区,理解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p><p>初步学会利用地图和资料进行分析。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p>2.过程与方法:</p><p>通过学生介绍、角色扮演、是真是假等活动,了解巴西。学生读图,获得信息,掌握方法。</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通过学习合理利用巴西的自然资源、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环境资源的的热情。</p><p>【教学重点及突破】</p><p>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p><p>【教学难点及突破】</p><p>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p><p>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p><p>【教学准备】</p><p>教师: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及试题。</p><p>学生: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p><p>【教学方法】</p><p>讲述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p><p>课时安排 1课时</p><p>【教学设计】</p><p>导入新课</p><p>教师先后出示四个词语:足球、桑巴舞、葡萄牙语、雨林,请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语的提示猜出是哪一个国家。四个词语均反映了巴西最具特色的一面,让学生通过四个词语进行联想并作答,从而导入新课巴西。</p><p>然后,教师再提问:列出的4个词语分别与巴西有什么联系?关于巴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能加上哪些词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满怀好奇地开始本节的教学,整个导入轻松、愉快,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p><p>讲授新课</p><p>一、 巴西概况:(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p><p>每个国家的国旗都有深刻的寓意,而巴西国旗中的色彩、图案恰恰是巴西概况的缩略图,以此为切入点,使巴西概况一一落实在国旗上,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又丰富了课外知识。</p><p>教师展示:巴西国旗和巴西地图,提问: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南半球的星空)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概括巴西概况。</p><p>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p><p>2.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临大西洋</p><p>3丰富的资源</p><p>4广阔的热带雨林(雨林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二、自然环境(设置情境,对比巴西自然环境)</p><p>活动(一):教师转换角色,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分别游览(A)亚马孙平原和(B)巴西高原两地。生动形象的解说与精美的景观图片相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p><p>A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23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p><p>B地:我们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到处是茂盛的青草,草原上孤零零地长着几颗树,这种树委实奇特,树干中间粗大,两头很细,形似纺锤。这种树的大肚子树干里能容纳许多水,最多能贮存2吨多水份。草原上还有许多奇特的动物如大食蚁兽</p><p>教师提问:</p><p>(1)刚才我们一起游历了哪两个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珍奇的动植物资源?草原上的纺锤树为有如此奇特的外形?</p><p>由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明确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最后完成下表,对巴西自然环境作对比。</p><p>A B</p><p>位置 巴西北部 巴西南部</p><p>地形名称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p><p>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p><p>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p><p>主要植物 巴西木 纺锤树</p><p>(2)亚马孙河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p><p>(3)掠夺式的迁移农业和跨国公司的乱伐森林,使得雨林正在遭受破坏,这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害和后果?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到活动二)</p><p>活动(二):角色扮演,保护雨林。</p><p>采取角色表演的方法和分组辩论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认领角色,角色包括巴西的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通过角色表演和争论,其他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析,与意见相同的角色组成小组,进行辩论,让学生作出决策:该用何种方式保护这片人类共同的财产。这种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经过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得出学生们的生态学家、林业部长当的还不错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p><p>三、巴西经济(是真是假,分析巴西的资源和经济)</p><p>先请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p><p>(1)巴西有哪几类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p><p>(2)你认为水电站的选址需要考虑哪些条件?</p><p>(3)巴西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产品有哪些?</p><p>(4)巴西有哪些工业部门、工业中心?</p><p>教师设置是真是假题目,请学生判断真假并说明理由。</p><p>A──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而天才的巴西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相信这是真的吗?(真的)</p><p>B──巴西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水资源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于是巴西人民在水量很丰富的亚马孙河上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这也是真的吗?(假的)</p><p>资源和经济原本是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设置是真是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寓教于乐,课堂变得轻松而有活力。</p><p>四、城市化问题(指导读图,分析迁都原因)</p><p>教师展示巴西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分布图、人口分布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把握图中的主要地理要素,从而掌握巴西人口、资源以及工农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p><p>讨论:1.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p><p>2.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通过引导-读图-分析-讨论-小结,使地理图像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正确把握知识要点。</p><p>五、民族大熔炉(桑巴足球,引入巴西文化)</p><p>教师展示:巴西四位著名球星(罗纳尔多、里瓦尔多、卡洛斯、卡福)的漫画,请学生猜出他们的名字。猜猜他们是谁?有你喜欢的球星吗?看到这些漫画,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讨论,争相回答,并向大家介绍他所钟爱的球星及一个中学生眼中的足球文化。</p><p>足球已成为巴西人生活的一部分,足球文化在巴西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马拉多纳足球场上巧妙的一脚,就足以改变巴西人民的心情。人们常把巴西足球称为桑巴足球,由此向学生讲述巴西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桑巴舞。</p><p>教师讲授: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p><p>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p><p>学生展示: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图片</p><p>六、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p><p>七、课后作业:自己动手制作小档案,</p><p>请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并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亲手设计一份个性化的巴西小档案,可由教师组织相互交流。这不仅实现了对课堂知识的小结,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拓展了教学时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p><p>【课后反思】</p><p>1.创设了浓烈的人文氛围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新课的导入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角色,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愉快中乐学。</p><p>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面广,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p><p>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搜集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p><p>4.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课标三维目标的统一,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p><p>5.各环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并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和鼓励。</p><p>【86号教案】</p><p>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p><p>【教材分析】</p><p>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巴西是拉美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仅是是了解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见解地了解了拉美地区。巴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重要殖民地,因此它的各项发展自始至终都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在整课内容有一根重要线索贯穿始终殖民统治的影响。</p><p>主要内容:1、居民构成和文化特点。2、经济发展过程和文化成就。3、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雨林的破坏。</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能力:</p><p>1了解巴西的名族融合。</p><p>2借助地图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状况。</p><p>4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和保护。</p><p>◆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巴西是一个名族大熔炉。</p><p>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地形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3通过数字图表,了解巴西工农业的发展状况。</p><p>4使用资料认识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合作探究保护措施。</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是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方法。</p><p>【教学重点】</p><p>1.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p><p>2.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p><p>【教学难点】</p><p>1. 如何利用资源说明巴西不同名族文化和融合。</p><p>2. 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 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p><p>4. 如何用资源说明热带雨林的危机以及保护措施。</p><p>5. 培养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p><p>【教学突破】</p><p>1用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等,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p><p>2利用巴西气候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巴西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利用图片和资料说明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并探讨保护措施。</p><p>【教学准备】</p><p>世界政区挂图、巴西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巴西气候图等。</p><p>【教学方法】</p><p>讲述法 ,绘图教学法 ,讨论分析法。</p><p>【课时安排】 一课时</p><p>【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通过我的描述大家来猜猜我说的是哪个国家?这里有世界上最盛大的节日狂欢节;这里有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这里有世界上最绚丽的足球桑巴足球;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这就是位于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p><p>(板书) 第二节 巴 西</p><p>引导: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开发历史。</p><p>阅读:请同学们看课本的P89前三段内容及有关文字,了解巴西的发展历史,讨论分析并回答几个问题。</p><p>提问:A.当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p><p>B.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谁?到达了什么地方?</p><p>C.黑人奴隶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贩卖黑人奴隶?</p><p>学生:看书讨论回答并指图说明。</p><p>总结:所以说,巴西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p><p>板书:一、发展历史:</p><p>1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p><p>阅读:P90阅读材料,了解印第安人和玛雅文化。</p><p>学生读图:课本插图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p>总结:通过上面我们了解到巴西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p><p>板书:2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p><p>教师:由于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过度:了解完了巴西的历史,我们简单认识一下它的自然环境。</p><p>板书:二、自然环境</p><p>看图:教师展示世界政区图,让学生了解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p><p>讲述:巴西位于南美洲,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家接壤,大部分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所以光热资源丰富。</p><p>板书:位置: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p><p>过度:看完位置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地形。</p><p>看图:展示巴西的地形图,认识巴西地形。</p><p>提问:1从图中能够看出巴西地形主要是以什么为主?</p><p>2在图中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p><p>3找出巴西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p><p>(老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总结)</p><p>总结: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p><p>板书: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p><p>平原:亚马孙平原</p><p>高原:巴西高原</p><p>河流:亚马孙河</p><p>教师承转: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工农业特征?</p><p>板书: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引导:首先我们来看看二次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p><p>阅读: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93阅读材料。</p><p>师生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引导:继续了解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特征</p><p>讲述:二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p><p>读图:同学们看教材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p><p>(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发言)</p><p>师生总结归纳:</p><p>提问: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p><p>学生:铁、煤、石油、锰、金</p><p>提问:巴西最大的铁矿是什么?</p><p>学生: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板书: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教师承转:从图中我们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矿,但是巴西缺少优质煤。石油产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p><p>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每小组派一个人回答。</p><p>总结:1由于巴西水能资源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水电,并且与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板书:b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讲述:我们国家完成的一项伟大的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p><p>2进口能源</p><p>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p><p>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p><p>承转:巴西利用本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能,迅速发展了现代工业。</p><p>提问:那么巴西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p><p>(学生读图找答案)</p><p>学生: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造船、汽车等。</p><p>板书: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p><p>提问: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p><p>(学生思考回答)</p><p>总结: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纬度高,气候宜人。</p><p>过渡:看完工业,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农业。</p><p>读图:看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p><p>提问: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p><p>2集中分布在哪一带?</p><p>3结合图巴西的地形,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p><p>(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p><p>学生:咖啡、甘蔗、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p><p>板书: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p><p>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课堂小结(略)</p><p>过渡: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片,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照片,激发学生兴趣。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现在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并出现危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第三个内容,热带雨林的危机。</p><p>板书:三、热带雨林的危机</p><p>展示材料:热带雨林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树獭、大食蚁兽巨嘴鸟等,是人类的珍贵生物资源宝库。</p><p>讨论:那么大家想想热带雨林都有什么作用?</p><p>(学生讨论,老师进行简单指引)</p><p>学生回答:略</p><p>看图:其实课本上就有,P85页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看看图中的和大家想的有什么不一样。</p><p>板书:1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p><p>承转: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p><p>板书: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p><p>教师:学生分析教材关于巴西热带雨林开发的段落,说明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p><p>总结: 伐木者 目的</p><p>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 兴建公路</p><p>矿山和农牧场主人 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p><p>垦荒的贫苦农民 开荒种地</p><p>读图:阅读教材图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分析理解迁移农业的形成过程及这种原始种植方式的危害。</p><p>总结: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生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全球气候恶化。</p><p>讲述:巴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发展。然而,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仍有很多问题不好解决。</p><p>活动:读课本P96图9.27,根据三位中学生的对话,谈谈大家都热带雨林开发后保护的看法。</p><p>讨论: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找三位同学发言。</p><p>总结:保证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使雨林面积不再减少;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积累资金技术,逐步开发东部高原</p><p>学生辩论:教材提供的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活动。</p><p>承转:最后我们了解一下巴西几个重要城市</p><p>1 巴西利亚:首都,2023年巴西为加强内地的开发和管理,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将首都迁至此。城市形如巨型飞机。</p><p>(让学生看图9.31)</p><p>2里约热内卢:巴西第二大城和巴西最大海港。位于巴西国土的东南部,南临大西洋,2023年奥运会举办地,2023年足球世界杯举办地。</p><p>3圣保罗: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位于圣保罗州东南部,人口2023万。</p><p>4贝洛奥里藏特:巴西第三大城市。贝洛市农牧业发达,并盛产金、宝石、金刚石等,工业产值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p><p>小结:略</p><p>作业:地理填充图册第九章第三节巴西,地理绘图P90巴西地形.</p><p>【教学反思】:导课用巴西特有的景观,层层推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时一改往日先讲国家的自然环境,再讲经济的八股式方法。先通过巴西的发展历史进入新课,再讲述自然环境,最后讲工农业和主要城市。本课教学相长有充分体现,学生敢想敢问,思路开阔,教师通过点拨与补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深入的交流。但尽管如此,我仍觉得在知识点的衔接方面不尽如人意,尚需改进。</p><p>【板书设计】 第二节 巴西</p><p>一、发展历史: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1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 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2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 b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二、自然环境 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p><p>1位置: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p><p>2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四、热带雨林的危机</p><p>平原:亚马孙平原 1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p><p>高原:巴西高原 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p><p>河流:亚马孙河 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p><p>文章来</p><p>源莲 山课件</p><p>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p><p>巴西</p><p>1.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观察世界,而且带着好奇心探求知识。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达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最佳效果。</p><p>2.巴西是国家地理学习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学会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读图用图技能,具备了探究学习本课的能力。</p><p>教学内容分析</p><p>教材分析:巴西是认识拉丁美洲的自然、文化、经济等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所以教材把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p><p>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探究为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p><p>教学策略:教学中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工具地图,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教学方法以图为载体: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形成地理思维,学会地理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探究、合作,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突出巴西的特色,巩固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达成教学目标。</p><p>活动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一项活动 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p><p>教学准备</p><p>教师准备:组织学生利用不同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整合信息资料,编排短剧;制作幻灯片、录像片段;准备巴西地形图、农产、矿产和工业分布图;绘制巴西板图。</p><p>学生准备:1.预习巴西一课,绘图本绘出巴西轮廓图(亚马孙河、赤道以及南回归线、大西洋)。2.组建巴西考察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民族文化组、自然环境组、经济城市组。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3. 组建热带雨林考察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五个组,分别代表热带雨林、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搜集相关资料后,课前活动短剧表演,站在角色的角度探究问题,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每组确定角色辩论的代表,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p><p>教学目标</p><p>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三维目标如下:</p><p>知识与技能</p><p>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观看录像、利用幻灯片总结巴西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p><p>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通过观看录像和角色辩论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及全球环境的影响。</p><p>3.能用资料分析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p><p>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幻灯片、录像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探究归纳独特的拉丁文化。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1。</p><p>2.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探究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通过角色辩论:雨林SOS活动,探究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2。</p><p>3.利用巴西矿产农产图和资料分析,探究自然环境对巴西工农业发展、城市及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3。</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p><p>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p><p>3.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探究地理学习的方法。</p><p>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p><p>重点: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以及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的经验教训。</p><p>难点: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探究相应的保护措施。</p><p>教学突破: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教师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给学生30分钟探究活动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探究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p><p>课堂教学主要流程如下图示:</p><p>教师:</p><p>程序:</p><p>学生: 自学探究 合作探究 实践探究 引深探究</p><p>具体操作可分为四步进行。</p><p>一、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 5分钟</p><p>二、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5分钟</p><p>三、明理强化 实践探究 20分钟</p><p>四、知识迁移 引深探究 10分钟</p><p>教学过程</p><p>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p><p>问题对策</p><p>激趣引题</p><p>自学探究</p><p>(5分钟)</p><p>解疑导拨</p><p>合作探究</p><p>(5分钟)</p><p>明理强化</p><p>实践探究</p><p>(20分钟)</p><p>知识迁移</p><p>引深探究</p><p>(10分钟)</p><p>一、激趣引题</p><p>(一)激趣(2分钟)</p><p>播放与三个考察组活动相关的三段视频录像,各40秒:</p><p>播放1.激情巴西</p><p>在花车上跳桑巴舞</p><p>巴西的狂欢节</p><p>世界一流的足球队</p><p>播放2.热情巴西</p><p>波澜壮阔的亚马孙河,沿岸</p><p>神奇的热带雨林伤痕累累</p><p>播放3.闲情的巴西</p><p>悠闲的城市:街道上奔跑着</p><p>酒气十足的汽车,街头</p><p>的七彩咖啡屋,弥漫着烤肉的香味,人们悠闲地品着各式茶点,闲谈着昨日的见闻。</p><p>(二)引题</p><p>视频后展示幻灯片</p><p>1. 瞧,这幸福的一家</p><p>(卞卡的一家,四个人种)</p><p>引题:民族?</p><p>2.热带雨林被毁</p><p>引题:雨林?</p><p>3.优美、闲适、现代的巴西与独立前巴西制糖作坊</p><p>引题:今非昔比?</p><p>二、解疑导拨</p><p>幻灯片展示导拨内容:</p><p>(一)民族文化组从</p><p>人文特色、发展历史</p><p>两个角度考察巴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p><p>(二)自然环境组从</p><p>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及水量、植被及雨林危机等五方面考察自然环境及保护。</p><p>(三)经济城市组</p><p>今昔对比考察:</p><p>1.独立前的经济?</p><p>2.读课本图9.22,认识巴西的现代经济?及城市分布?</p><p>三、明理强化</p><p>总结板书:</p><p>(一)民族文化组</p><p>人文特色</p><p>发展历史</p><p>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激情巴西</p><p>总结板书:</p><p>(二)自然环境组</p><p>热带广大的自然环境</p><p>热带雨林</p><p>热带草原</p><p>教师及时对成果展示指导订正,评价以鼓励为主。</p><p>学生的探究成果,言之成理即可,不做统一要求,培养发散思维,评价要多样化。</p><p>世界热点地区:雨林危机与保护热情巴西</p><p>总结板书:</p><p>(三)经济城市组</p><p>独立前: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独立后:发展中的工农业</p><p>大国</p><p>教师小结:独立后的巴西,逐步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成为拉丁</p><p>美洲经济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p><p>教师板图镶嵌:</p><p>首都巴西利亚;</p><p>最大城市圣保罗;</p><p>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p><p>四、知识迁移</p><p>(一)组织反馈,引导总结</p><p>通过今天对巴西的考察,我</p><p>们每个人都有不小得收获,谁来谈谈?</p><p>(二)知识迁移,引深探究</p><p>幻灯片展示材料1: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专门为藏羚羊留下了迁徙通道;西气东输的施工决不允许超出28米范围,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p><p>幻灯片展示问题2:巴西为什么要迁都?我国为什么要设立重庆直辖市?</p><p>观看视频录像1.</p><p>观看视频录像2.</p><p>观看视频录像3.</p><p>自学探究(3分钟)</p><p>1.民族文化组利用课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p><p>2.自然环境组利用课本、图册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热带雨林怎么了?为什么成了世界热点地区?</p><p>3.城市经济组利用课本、图册及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巴西的经济独立前后有什么不同?</p><p>合作探究</p><p>组内交流解决问题</p><p>组长执笔:整合知识信息</p><p>为下一环节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p><p>读图</p><p>分析</p><p>整合信息</p><p>分析课本资料归纳</p><p>读图、分析整合信息</p><p>实践探究</p><p>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把整合的知识成果用投影展示,组织全班共同学习探究。</p><p>(一)民族文化组展示:</p><p>人文特色:桑巴舞、狂欢节、足球不民族文化融合。</p><p>发展历史:玛雅文明殖民统治奴隶贸易混血种人为主。</p><p>(二)自然环境组展示:</p><p>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p><p>在巴西轮廓板图上镶嵌相关内容(其他同学参照板图完成自己的绘图作业):</p><p>位置(赤道、南回归线、大西洋),地形(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河流(亚马孙河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世界第二长河),植被(热带雨林)</p><p>角色辩论:雨林SOS活动</p><p>课前确定角色辩论代表:热带雨林、林业部长、环保组织官员、当地农民、跨国公司开发商</p><p>每代表30秒钟陈述观点,然后全班参与辩论,明确亚马孙流域的危机已严重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保护地球之肺。</p><p>(三)经济城市组</p><p>投影展示:</p><p>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p><p>独立前:依靠出口木材、咖啡、矿产等</p><p>独立后:1.利用湿热的气候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大;</p><p>2.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现代工业钢铁、造船、飞机等;3.工业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交通便利,殖民者最先到达,黑种人在此采矿、种植。</p><p>其他学生:绘图本上填注</p><p>引深探究</p><p>(一)23名同学参考板书谈自己的考察收获,大家</p><p>补充,反馈达标。</p><p>(二)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p><p>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会意识到:中国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就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创设情境,</p><p>激发兴趣</p><p>1.感受激情巴西</p><p>2.感受热情</p><p>巴西</p><p>3.感受闲情巴西</p><p>设计的问题涵盖整节课内容,具有探究价值,融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促进教学中双边活动的进一步展开。</p><p>教材、图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发现,不仅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而且读记结合,动手动脑,认识地理学科文图结合的特点。</p><p>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创造一个主动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培养合作探究意识。</p><p>①引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主</p><p>要方法;②引导知识迁移;③引导挑选主干信息,简化问题,整合信息。</p><p>教师在整个引导学生探究的环节里,要努力创设和谐、热烈的师生合作探究氛围。</p><p>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法实现图文转换,形成心理地图,形成学生地理思维。</p><p>对于开放性的热点问题,在学生充</p><p>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辩论:一方面广泛引入 课外信息,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另一方面教与学有机统一,是口才、知识、能力的较量。</p><p>投影展示:</p><p>不仅节约时间,</p><p>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p><p>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系统把握全课的知识。</p><p>阅读是获取知识</p><p>的重要手段,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题目,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p><p>知识迁移式</p><p>的课堂教学反馈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p><p>板书设计:</p><p>第二节 巴西</p><p>电子板书:</p><p>人文特色</p><p>(一)民族文化: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发展历史</p><p>热带雨林</p><p>(二)自然环境:热带广大</p><p>热带草原</p><p>独立前: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三)经济城市: 独立后: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主要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p><p>粉笔板图:巴西图(略)</p><p>反馈达标:利用电子板书和粉笔板图相结合,认识巴西,形成知识迁移</p><p>作业安排:</p><p>1.绘图作业 :填充知识点</p><p>2.拓展练习:地球是人类之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p><p>教学资料及资源:课本,新课标,教学参考,地图册,配套练习,电脑网络。</p><p>课后反思:</p><p>得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地理信息,提高兴趣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大容量提供教育信息,创设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分组探究,大大的增加了知识容量,同时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p><p>失指导学生怎样学是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重中之重。</p><p>改学生课前准备部分占用了老师很多时间,如何做到短时高效是我需要继续探究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网络教研的第二颗果实,关于探究式地理教学是我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如何积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p><p>【83号教案】</p><p>第二节 巴 西</p><p>一、教材分析</p><p>教学内容为教材89~98内容;本节是第九章的第二节,本章是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部分国家之后安排的,有一定的承接性,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主要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工农业发展状况,认识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p><p>二、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p><p>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2.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p><p>3.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其保护措施。</p><p>(二)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p><p>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p><p>4.使用图片等资料认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合作来探究其保护措施。</p><p>(三)情感态度价值观</p><p>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激发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p><p>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p><p>(一)教学重点</p><p>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热带雨林的危机等。</p><p>(二)教学难点</p><p>1.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2.如何用资料来说明热带雨林的危机以及保护措施。</p><p>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p><p>(三)教学突破</p><p>1.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等,来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通过绘图填图来加深理解记忆。</p><p>2.利用巴西的气候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巴西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利用图片及文字资料,说明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分组辩论,探讨其保护的措施。</p><p>四、学情分析</p><p>通过对前面一些国家的学习,学生以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单个国家地理的方法,在读图、识图、绘图、材料归纳分析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已经习惯,这些都是学好本节的基础条件。</p><p>五、教学方法</p><p>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合作讨论探究、绘图指导法。</p><p>六、教学准备</p><p>(一)教师准备</p><p>世界政区图、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及城市分布图等。</p><p>(二)学生准备</p><p>地理图册、有关巴西经济建设及风土人情的资料等。</p><p>七、课时安排:1课时</p><p>八、教学过程:</p><p>(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引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2023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是哪个队?</p><p>(板书)足球王国巴西</p><p>(讲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出国门旅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一下拉美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应该更有吸引力。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巴西旅游,你认为要了解它几个方面?</p><p>让我们怀着希望,背着行囊,乘上国航班机,飞过太平洋,来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这个古老国家的风土人情。</p><p>2.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p><p>(板书)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p><p>(讲解)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3.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或请学生自己来表演舞蹈。 1.学生回答:</p><p>巴西。</p><p>学生思考。</p><p>做好上课准备。</p><p>2.学生展示图片。</p><p>3.学生展示、介绍。</p><p>设计意图:通过旅游设计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民族大熔炉这部分内容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能力。</p><p>(二)自然环境</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过渡:从旅游要带什么衣服引入气候和地形。</p><p>(板书)1.气候和地形</p><p>2.展示巴西的政区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p><p>(1)两条特殊的纬线</p><p>(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p><p>(3)巴西的气候类型</p><p>(4)巴西的主要地形</p><p>3.在绘图本画好的巴西轮廓上填注以上知识点。</p><p>4.提问: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p><p>小结:(1)地理位置决定;(2)亚马孙河流经这里;(3)安第斯山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p><p>(板书)2.热带雨林的危机</p><p>5.活动: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p><p>小结:教师提供图9.25进行总结。</p><p>6.讨论: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p><p>小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p><p>2.读图回答:</p><p>(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p><p>(2)温度带:热带。</p><p>(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4)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p><p>3.学生绘图、填图。</p><p>设计意图:</p><p>4.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p><p>5.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p><p>6.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1)林业部长(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p><p>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填图能力,绘图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热带雨林部分的探究活动,通过材料及图片的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环境观的教育。</p><p>(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过渡: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的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p><p>(板书)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p><p>2.填图:巴西轮廓图上填注主要城市位置及名称。</p><p>3.承转:我们去旅游必须会购物,我们要买些什么?就要了解巴西的经济。</p><p>(板书)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4.提问:巴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如何呢?</p><p>小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是咖啡、巴西木。</p><p>5.讨论活动:巴西现在的经济状况,读图9.22,思考以下问题:</p><p>(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p><p>(2)最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p><p>(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p><p>(4)铁矿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铁矿是什么?</p><p>(5)巴西主要的能源是什么?</p><p>(6)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p><p>总结:1.请谈谈这次巴西之行的感受。</p><p>2.本节课你学到了巴西的什么精神? 1.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p><p>2.读图填图。</p><p>3.学生思考。</p><p>4.阅读课本93页材料,思考回答。</p><p>5.学生自学讨论回答。</p><p>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p><p>设计意图:通过读图以及设计的一系列讨论问题,让学生逐步了解巴西的工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也趁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教育;最后的总结部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p><p>九、作业布置</p><p>1.绘制巴西图,标注知识点。</p><p>2.如果中国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p><p>十、板书设计 (板图略)</p><p>足球王国巴西</p><p>十一、课后反思</p><p>本节是介绍世界单个国家底地理的最后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习起来也较容易,这是本节课的优势,但是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材料分析归纳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做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难点内容给于适当启发点拨,学生考虑不到的地方给于适当补充讲解,还要鼓励学困生多参与讨论活动,从而调动全班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是为了达到会学地理、会用地理的目的。</p><p>【84号教案】</p><p>第二节 巴 西</p><p>一、教材分析</p><p>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说可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来认识,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巴西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本节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既有课文内容又有阅读材料同时补充了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设计的活动题,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p><p>二、教学目标</p><p>(一)知识与能力:</p><p>1.通过读图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p><p>2.运用资料,认识南美拉丁文化的鲜明特色,理解其形成过程。</p><p>3.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知道巴西现在是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了解巴西的主要农产品和工业部门。</p><p>4.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p><p>(二)过程与方法:</p><p>1.充分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自然环境。</p><p>2.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影响,运用比较法,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p><p>3.通过小组辩论、交流、认识巴西经济发展的问题。</p><p>(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p><p>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p><p>(一)重点:</p><p>1.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p><p>2.热带雨林危机。</p><p>(二)难点: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是本节的难点。</p><p>(三)教学突破:通过认识热带雨林作用、巴西对热带的开发及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到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开发保护热带雨林的对策。</p><p>四、教学准备</p><p>(一)教师准备:收集巴西的相关地图、资料、图片,制作课件。</p><p>(二)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巴西的相关资料、图片。</p><p>五、学情分析</p><p>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读图、阅读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归纳总结知识,解决问题,理清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够较容易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六、课时安排</p><p>1课时。</p><p>七、教学策略</p><p>(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p><p>(二)教学手段:活动法、讨论法。</p><p>(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p><p>八、教学设计</p><p>(一)图上旅行,了解自然环境。</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是有足球王国 之称的国家。 1.学生回答:巴西。</p><p>2.出发前我们先从地图上来了解巴西,首先是它的位置,分别从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入手,在图上找出。</p><p>2.学生读90页的巴西地形图。回答问题:</p><p>(1)海陆位置:南美洲北部,大西洋西岸;</p><p>(2)半球位置:西半球。</p><p>(3)纬度位置: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p><p>3.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两条主要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与赤道,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所以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巴西的热带气候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3.学生读巴西气候图回答:</p><p>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p><p>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p><p>4.知道了巴西主要气候的气候,我们在图上找出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p><p>4.学生读90页巴西地形图回答:</p><p>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巴西高原上。</p><p>5. 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在亚马孙平原上有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读图可以看出巴西以什么地形为主? 5.学生读图回答:</p><p>巴西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地形图、巴西气候图,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p><p>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读图,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使地图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p><p>(二)城市旅游,感受拉丁美洲文化。</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了解完巴西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巴西,走在巴西的街道上,你会遇到哪些肤色的人? 1.学生阅读思考回答:</p><p>混血人种、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p><p>2.这些人种都是当地的原住民吗?</p><p>(1)黄色种人是?</p><p>(2)白色人种是?</p><p>(3)黑色人种是?</p><p>(4)混血人种是?</p><p>2.学生思考回答:</p><p>(1)当地的原住居民为印第安人。</p><p>(2)早期的侵略者是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人。</p><p>(3)殖民者开发种植园,又将大量的黑人奴隶贩卖到了巴西。</p><p>(4)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相互通婚,使后代成为混血人种。</p><p>3.在民族大熔炉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请同学们例举出不同的文化,并说出这种文化的起源? 3.学生活动:</p><p>(课本92页活动)</p><p>(1) 巴西有世界上一流的足球队:足球起源于英国。</p><p>(2)巴西的狂欢节:源于欧洲的天主教节日。</p><p>(3)巴西的桑巴舞,将葡萄牙的民歌、游戏和非洲的鼓乐、舞蹈完美结合。</p><p>4.庆祝巴西的狂欢节,跳着热情的桑巴舞,同学们可以选择游览巴西的哪些城市,为什么? 4.学生讨论回答:</p><p>(1)巴西利亚是巴西的新首都。</p><p>(2)圣保罗是南美洲最大城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城市。</p><p>(3)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国最大的海港、全国商业和金融中心。</p><p>(4)贝洛奥里藏特市是巴西第三大城市。</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拉丁文化的资料、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主动易学。</p><p>设计意图 设计巴西之旅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主动归纳总结巴西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以及主要的城市。</p><p>(三)经济考察,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游览完巴西美丽的城市后,我们知道一个国家</p><p>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我们来看巴西的经济。</p><p>同学们巴西发展经济有哪些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 1.学生读图回答:</p><p>矿产品:煤、铁、石油、锰、金。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p><p>农产品:咖啡、玉米、可可、甘蔗、橡胶、香蕉、棉花、大豆、剑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p><p>2.提问:农产品分布为什么在东南沿海地区? 2.学生思考回答:</p><p>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便于运输;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消费。</p><p>3. 提问:巴西二战前的经济有什么特点? 3.学生阅读课本93页内容后回答:</p><p>但以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4. 提问:二战后巴西经济有了怎样的转变? 4.学生思考回答:</p><p>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巴西发展了工业,汽车、钢铁、造船、飞机制造业跃居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行列。</p><p>5.引导探究:巴西的优质煤、石油等不足,如何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p><p>5.学生探究讨论:</p><p>(1)利用水能:巴西、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2)进口能源。</p><p>(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p><p>(4)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p><p>媒体作用 向学生展示巴西农产、矿产、工业分布图,通过读图,能更好的总结规律,归纳总结。</p><p>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找出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及分布,依据农矿产品作为发展农业、工业的基础,认识巴西的经济发展。</p><p>(四)保护开发,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p><p>1.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所在地,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 1.学生读95页图回答:</p><p>(1)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p><p>(2)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p><p>(3)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p><p>(4)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p><p>(5)提供木材。</p><p>(6)调节全球气候。</p><p>2.热带雨林有如此好的环境效益,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对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者是谁,他们有哪些目的? 2.学生讨论回答:</p><p>(1)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兴修公路。</p><p>(2)矿山和农牧场主人: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p><p>(3)垦荒的贫困农民:开荒种地。</p><p>3.提问: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有什么危害? 3.学生讨论回答回答:</p><p>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全球气候恶化。</p><p>4.引导探究: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p><p>4.学生探究讨论:</p><p>课本96页活动题。</p><p>媒体作用 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图片,及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资料,供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解决问题。</p><p>设计意图 认识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发现开发热带雨后林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p><p>(五)本课小结</p><p>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是一个工农业发展大国。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开发亚马孙平原,这片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在全球环境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保护她,她是全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六)布置作业</p><p>1.配套练习《巴西》相关内容。</p><p>2.绘制《巴西地形图》。</p><p>板书板图设计:</p><p>第二节 巴 西</p><p>图上旅行,了解自然环境</p><p>城市旅游,感受拉丁美洲文化</p><p>经济考察,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保护开发,人类共同的热带雨林</p><p>九、课后反思</p><p>《巴西》这一节的设计,主要涵盖了巴西的自然环境、拉丁美洲的文化、发展中的工农业以及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自然环境这部分,采用了图上旅行的方式,地理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读图法;拉丁美洲的文化采取城市旅游的方式,由人种引出了多样的文化;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采用了经济考察的方式,读图找到巴西主要的农矿产品,再引出巴西的主要农业及工业部门;本节的重点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保护,先认识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再找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保护热带雨林的对策。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p><p>教学中应更好的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好的分析学生的学情,使课堂变得更活跃生动。</p><p>十、教学流程图</p><p>【85号教案】</p><p>第二节 巴西</p><p>【教材分析】</p><p>巴西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在初中地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显然有些八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引入了综艺节目的一些环节,再配以多媒体,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p><p>【学情分析】</p><p>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学习方法,时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安排他们查找并整理一些巴西雨林危机及民族风情等相关资料,既让他们预习了新课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p><p>【教学目的】</p><p>1.知识与技能:</p><p>知道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分布,了解巴西自然环境特点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记住巴西重要农产品及工业的分布地区,理解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p><p>初步学会利用地图和资料进行分析。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p>2.过程与方法:</p><p>通过学生介绍、角色扮演、是真是假等活动,了解巴西。学生读图,获得信息,掌握方法。</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通过学习合理利用巴西的自然资源、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环境资源的的热情。</p><p>【教学重点及突破】</p><p>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p><p>【教学难点及突破】</p><p>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p><p>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p><p>【教学准备】</p><p>教师: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及试题。</p><p>学生: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p><p>【教学方法】</p><p>讲述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p><p>课时安排 1课时</p><p>【教学设计】</p><p>导入新课</p><p>教师先后出示四个词语:足球、桑巴舞、葡萄牙语、雨林,请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语的提示猜出是哪一个国家。四个词语均反映了巴西最具特色的一面,让学生通过四个词语进行联想并作答,从而导入新课巴西。</p><p>然后,教师再提问:列出的4个词语分别与巴西有什么联系?关于巴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能加上哪些词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满怀好奇地开始本节的教学,整个导入轻松、愉快,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p><p>讲授新课</p><p>一、 巴西概况:(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p><p>每个国家的国旗都有深刻的寓意,而巴西国旗中的色彩、图案恰恰是巴西概况的缩略图,以此为切入点,使巴西概况一一落实在国旗上,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又丰富了课外知识。</p><p>教师展示:巴西国旗和巴西地图,提问: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南半球的星空)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概括巴西概况。</p><p>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p><p>2.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临大西洋</p><p>3丰富的资源</p><p>4广阔的热带雨林(雨林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p><p>二、自然环境(设置情境,对比巴西自然环境)</p><p>活动(一):教师转换角色,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分别游览(A)亚马孙平原和(B)巴西高原两地。生动形象的解说与精美的景观图片相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p><p>A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23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p><p>B地:我们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到处是茂盛的青草,草原上孤零零地长着几颗树,这种树委实奇特,树干中间粗大,两头很细,形似纺锤。这种树的大肚子树干里能容纳许多水,最多能贮存2吨多水份。草原上还有许多奇特的动物如大食蚁兽</p><p>教师提问:</p><p>(1)刚才我们一起游历了哪两个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珍奇的动植物资源?草原上的纺锤树为有如此奇特的外形?</p><p>由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明确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最后完成下表,对巴西自然环境作对比。</p><p>A B</p><p>位置 巴西北部 巴西南部</p><p>地形名称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p><p>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p><p>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p><p>主要植物 巴西木 纺锤树</p><p>(2)亚马孙河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p><p>(3)掠夺式的迁移农业和跨国公司的乱伐森林,使得雨林正在遭受破坏,这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害和后果?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到活动二)</p><p>活动(二):角色扮演,保护雨林。</p><p>采取角色表演的方法和分组辩论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认领角色,角色包括巴西的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通过角色表演和争论,其他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析,与意见相同的角色组成小组,进行辩论,让学生作出决策:该用何种方式保护这片人类共同的财产。这种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经过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得出学生们的生态学家、林业部长当的还不错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p><p>三、巴西经济(是真是假,分析巴西的资源和经济)</p><p>先请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p><p>(1)巴西有哪几类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p><p>(2)你认为水电站的选址需要考虑哪些条件?</p><p>(3)巴西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产品有哪些?</p><p>(4)巴西有哪些工业部门、工业中心?</p><p>教师设置是真是假题目,请学生判断真假并说明理由。</p><p>A──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而天才的巴西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相信这是真的吗?(真的)</p><p>B──巴西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水资源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于是巴西人民在水量很丰富的亚马孙河上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这也是真的吗?(假的)</p><p>资源和经济原本是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设置是真是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寓教于乐,课堂变得轻松而有活力。</p><p>四、城市化问题(指导读图,分析迁都原因)</p><p>教师展示巴西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分布图、人口分布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把握图中的主要地理要素,从而掌握巴西人口、资源以及工农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p><p>讨论:1.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p><p>2.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通过引导-读图-分析-讨论-小结,使地理图像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正确把握知识要点。</p><p>五、民族大熔炉(桑巴足球,引入巴西文化)</p><p>教师展示:巴西四位著名球星(罗纳尔多、里瓦尔多、卡洛斯、卡福)的漫画,请学生猜出他们的名字。猜猜他们是谁?有你喜欢的球星吗?看到这些漫画,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讨论,争相回答,并向大家介绍他所钟爱的球星及一个中学生眼中的足球文化。</p><p>足球已成为巴西人生活的一部分,足球文化在巴西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马拉多纳足球场上巧妙的一脚,就足以改变巴西人民的心情。人们常把巴西足球称为桑巴足球,由此向学生讲述巴西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桑巴舞。</p><p>教师讲授: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p><p>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p><p>学生展示: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图片</p><p>六、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p><p>七、课后作业:自己动手制作小档案,</p><p>请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并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亲手设计一份个性化的巴西小档案,可由教师组织相互交流。这不仅实现了对课堂知识的小结,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拓展了教学时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p><p>【课后反思】</p><p>1.创设了浓烈的人文氛围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新课的导入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角色,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愉快中乐学。</p><p>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面广,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p><p>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搜集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p><p>4.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课标三维目标的统一,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p><p>5.各环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并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和鼓励。</p><p>【86号教案】</p><p>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教学设计</p><p>【教材分析】</p><p>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巴西是拉美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仅是是了解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见解地了解了拉美地区。巴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重要殖民地,因此它的各项发展自始至终都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在整课内容有一根重要线索贯穿始终殖民统治的影响。</p><p>主要内容:1、居民构成和文化特点。2、经济发展过程和文化成就。3、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雨林的破坏。</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能力:</p><p>1了解巴西的名族融合。</p><p>2借助地图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状况。</p><p>4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和保护。</p><p>◆过程与方法:</p><p>1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巴西是一个名族大熔炉。</p><p>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地形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p><p>3通过数字图表,了解巴西工农业的发展状况。</p><p>4使用资料认识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通过合作探究保护措施。</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是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方法。</p><p>【教学重点】</p><p>1.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p><p>2.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p><p>【教学难点】</p><p>1. 如何利用资源说明巴西不同名族文化和融合。</p><p>2. 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 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p><p>4. 如何用资源说明热带雨林的危机以及保护措施。</p><p>5. 培养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p><p>【教学突破】</p><p>1用巴西地形图、气候图等,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p><p>2利用巴西气候图和城市分布图,分析巴西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p><p>3利用图片和资料说明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并探讨保护措施。</p><p>【教学准备】</p><p>世界政区挂图、巴西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巴西气候图等。</p><p>【教学方法】</p><p>讲述法 ,绘图教学法 ,讨论分析法。</p><p>【课时安排】 一课时</p><p>【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通过我的描述大家来猜猜我说的是哪个国家?这里有世界上最盛大的节日狂欢节;这里有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这里有世界上最绚丽的足球桑巴足球;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这就是位于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p><p>(板书) 第二节 巴 西</p><p>引导: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开发历史。</p><p>阅读:请同学们看课本的P89前三段内容及有关文字,了解巴西的发展历史,讨论分析并回答几个问题。</p><p>提问:A.当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p><p>B.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谁?到达了什么地方?</p><p>C.黑人奴隶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贩卖黑人奴隶?</p><p>学生:看书讨论回答并指图说明。</p><p>总结:所以说,巴西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p><p>板书:一、发展历史:</p><p>1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p><p>阅读:P90阅读材料,了解印第安人和玛雅文化。</p><p>学生读图:课本插图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p>总结:通过上面我们了解到巴西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p><p>板书:2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p><p>教师:由于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p><p>过度:了解完了巴西的历史,我们简单认识一下它的自然环境。</p><p>板书:二、自然环境</p><p>看图:教师展示世界政区图,让学生了解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p><p>讲述:巴西位于南美洲,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家接壤,大部分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所以光热资源丰富。</p><p>板书:位置: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p><p>过度:看完位置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地形。</p><p>看图:展示巴西的地形图,认识巴西地形。</p><p>提问:1从图中能够看出巴西地形主要是以什么为主?</p><p>2在图中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p><p>3找出巴西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p><p>(老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总结)</p><p>总结: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p><p>板书: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p><p>平原:亚马孙平原</p><p>高原:巴西高原</p><p>河流:亚马孙河</p><p>教师承转: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工农业特征?</p><p>板书: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引导:首先我们来看看二次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p><p>阅读: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93阅读材料。</p><p>师生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p><p>引导:继续了解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特征</p><p>讲述:二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p><p>读图:同学们看教材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p><p>(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发言)</p><p>师生总结归纳:</p><p>提问: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p><p>学生:铁、煤、石油、锰、金</p><p>提问:巴西最大的铁矿是什么?</p><p>学生: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板书: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教师承转:从图中我们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矿,但是巴西缺少优质煤。石油产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p><p>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每小组派一个人回答。</p><p>总结:1由于巴西水能资源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水电,并且与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板书:b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讲述:我们国家完成的一项伟大的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p><p>2进口能源</p><p>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p><p>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p><p>承转:巴西利用本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能,迅速发展了现代工业。</p><p>提问:那么巴西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p><p>(学生读图找答案)</p><p>学生: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造船、汽车等。</p><p>板书: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p><p>提问: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p><p>(学生思考回答)</p><p>总结: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纬度高,气候宜人。</p><p>过渡:看完工业,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农业。</p><p>读图:看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p><p>提问: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p><p>2集中分布在哪一带?</p><p>3结合图巴西的地形,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p><p>(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p><p>学生:咖啡、甘蔗、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p><p>板书: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p><p>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课堂小结(略)</p><p>过渡: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片,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照片,激发学生兴趣。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现在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并出现危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第三个内容,热带雨林的危机。</p><p>板书:三、热带雨林的危机</p><p>展示材料:热带雨林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树獭、大食蚁兽巨嘴鸟等,是人类的珍贵生物资源宝库。</p><p>讨论:那么大家想想热带雨林都有什么作用?</p><p>(学生讨论,老师进行简单指引)</p><p>学生回答:略</p><p>看图:其实课本上就有,P85页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看看图中的和大家想的有什么不一样。</p><p>板书:1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p><p>承转: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p><p>板书: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p><p>教师:学生分析教材关于巴西热带雨林开发的段落,说明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p><p>总结: 伐木者 目的</p><p>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 兴建公路</p><p>矿山和农牧场主人 发展采矿业、开辟农牧场</p><p>垦荒的贫苦农民 开荒种地</p><p>读图:阅读教材图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分析理解迁移农业的形成过程及这种原始种植方式的危害。</p><p>总结: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生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全球气候恶化。</p><p>讲述:巴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发展。然而,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仍有很多问题不好解决。</p><p>活动:读课本P96图9.27,根据三位中学生的对话,谈谈大家都热带雨林开发后保护的看法。</p><p>讨论: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找三位同学发言。</p><p>总结:保证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使雨林面积不再减少;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积累资金技术,逐步开发东部高原</p><p>学生辩论:教材提供的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活动。</p><p>承转:最后我们了解一下巴西几个重要城市</p><p>1 巴西利亚:首都,2023年巴西为加强内地的开发和管理,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将首都迁至此。城市形如巨型飞机。</p><p>(让学生看图9.31)</p><p>2里约热内卢:巴西第二大城和巴西最大海港。位于巴西国土的东南部,南临大西洋,2023年奥运会举办地,2023年足球世界杯举办地。</p><p>3圣保罗: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位于圣保罗州东南部,人口2023万。</p><p>4贝洛奥里藏特:巴西第三大城市。贝洛市农牧业发达,并盛产金、宝石、金刚石等,工业产值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p><p>小结:略</p><p>作业:地理填充图册第九章第三节巴西,地理绘图P90巴西地形.</p><p>【教学反思】:导课用巴西特有的景观,层层推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时一改往日先讲国家的自然环境,再讲经济的八股式方法。先通过巴西的发展历史进入新课,再讲述自然环境,最后讲工农业和主要城市。本课教学相长有充分体现,学生敢想敢问,思路开阔,教师通过点拨与补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深入的交流。但尽管如此,我仍觉得在知识点的衔接方面不尽如人意,尚需改进。</p><p>【板书设计】 第二节 巴西</p><p>一、发展历史: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p><p>1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 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p><p>2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 b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p><p>二、自然环境 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p><p>1位置: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p><p>2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四、热带雨林的危机</p><p>平原:亚马孙平原 1热带雨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p><p>高原:巴西高原 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p><p>河流:亚马孙河 2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p><p>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请关注优学地理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