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p>5.8 传统工业区</p><p>教学目的: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方式。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关心和参与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观。</p><p>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p><p>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自制图</p><p>课时安排:1课时</p><p>教学方法:比较法、分析法、图示法等</p><p>教学过程:</p><p>例: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p><p>共同特点: 1、一般是有煤、铁资源基础。(煤铁复合体型)</p><p>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p><p>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p><p>(由繁荣 衰落 改造 ……)</p><p>一、 鲁尔区的区位特点:</p><p>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从教材(图5.32)可看出鲁尔河附近多为露天煤田,可自南(鲁尔河附近)向北(利珀河附近)逐渐开采。</p><p>2、离铁矿区较近。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落林洛林铁矿区近。(鲁尔区的铁矿最初来自法国,后来则来自瑞典等国。主要经荷兰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运入。</p><p>3、充沛的水源。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p><p>4、便捷的水陆交通。</p><p>水运方面: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请同学分析原因,教师总结与地形、海洋性气候的关系)</p><p>陆上交通: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德国邻国多,连接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p><p>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p><p>二、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p><p>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其中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最为明显。</p><p>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的基础。从上图中(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可看出,某一工业部门的衰落将导致全区生产的衰落。</p><p>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p><p>教材(图5.34)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上升,而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p><p>另一方面,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教材19页(表5.3)</p><p>3、世界性钢铁过剩。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性的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②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p><p>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①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②鲁尔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p><p>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p><p>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p><p>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p><p>从教材(图5.35)可看出:由原采矿区,到现采矿区,再到规划中的采矿区面积减少。</p><p>2023年后停用的矿井多,而使用中的矿井和规划中的矿井少。煤炭、钢铁工业厂矿企业数量减少,每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p><p>新建或迁入企业: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为主,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多个部门。</p><p>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均衡发展。</p><p>例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些钢铁公司以联营的方式把炼铁厂建到荷兰海边,再把生铁运到鲁尔炼钢、轧钢。原因是就近通过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p><p>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教材(图5.36)</p><p>问题:德国有发达的陆上(铁路、公路)交通网,为什么铁矿石还是靠水运?</p><p>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p><p>高等院校几十所(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中等技术学校;大批科研机构。</p><p>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 回收处理 绿化)</p><p>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的排放;建立并完善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系统;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