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p>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p><p>设计理念:</p><p>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p><p>教材分析:</p><p>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p><p>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p><p>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p><p>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p><p>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p><p>教学重点:</p><p>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p><p>教学难点:</p><p>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p><p>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p><p>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图片 前置作业 学案 教材</p><p>教学过程:</p><p align="center"> </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BORDER-BOTTOM: black 1px solid; BORDER-LEFT: black 1px solid;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MARGIN-LEFT: 6.75pt; BORDER-TOP: black 1px solid; MARGIN-RIGHT: 6.75pt; BORDER-RIGHT: black 1px solid" width="589"><tbody><tr style="HEIGHT: 26.8pt"><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1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1pt solid;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5.4pt; WIDTH: 67.5pt; PADDING-RIGHT: 5.4pt; HEIGHT: 26.8pt; BORDER-TOP: windowtext 1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1pt solid; PADDING-TOP: 0cm" valign="top" width="9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