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56:15

初一地理《东南亚》教案设计

<p>优学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地理《东南亚》教案设计,以下就是部分预览,欢迎大家下载学习。</p><p>一、 教案背景</p><p>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 学科:地理</p><p>2,课时:1</p><p>3,学生课前准备:</p><p>预习东南亚,了解课文内容</p><p>二、 教学课题</p><p>教学目标</p><p>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p><p>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p><p>3、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p><p>4、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p><p>5、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的经济地位,以及石油和锡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p><p>6、掌握东南亚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的巨大贡献。</p><p>三、 教材分析</p><p>本章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中的“了解地区”部分,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和奠基作用。本章知识难点分散,降低了学习难度,图幅较多且图中隐含信息多,在图的下面大多说明了需要在图中读取的内容或设置了若干活动题,使学生知道如何读图,进而掌握有关的读图技巧。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记图、用图,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找到了学好地理的钥匙,有事半功倍之效。</p><p>教学重点和难点</p><p>重点:东南亚自然环境和“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p><p>难点: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p><p>四、 教学方法</p><p>以课文顺序,图文结合,适时启发、少讲多练</p><p>五、 教学过程</p><p>【导入新课】展示越南遇龙湾景观导入: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p><p>【设疑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地区”在整个初中地理课程的位置,做到对课程结构的心中有数(详见课件)。</p><p>◆组成</p><p>【图片观察】展示“东南亚地形”图,观察其组成,中南半岛(提醒注意中南半岛西南面还有个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哪些岛屿)。</p><p>◆范围</p><p>相对位置:东临太平洋,南接大洋洲,西濒印度洋,北与中国等接壤。</p><p>纬度位置:10°S ~23.5°N(北回归线)之间。</p><p>【设问思考】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带(热带)?</p><p>◆国家</p><p>【图片观察】展示“东南亚政区”图。</p><p>中南半岛:有哪几个国家?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按照由东向西顺序)?内陆国有?</p><p>马来群岛:有哪几个国家?地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地跨两大洋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 总共有11国家。</p><p>◆华人华侨</p><p>【教学过度】由新加坡(岛国)首都:新加坡。过度到“花园城市”P36 页阅读材料,过度到华人比例最大的国家,过度到华人华侨。</p><p>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华人华侨 分布集中地区。</p><p>【疑点剖析】</p><p>华人:</p><p>华侨:</p><p>【历史背景】有“侨乡”之称福建和广东两省“下南洋”历史,通过了解东南亚华人华侨,体验华人华侨对东南亚作出的巨大贡献。</p><p>◆地形河流</p><p>中南半岛:</p><p>【发现问题】河流有哪些? 发现什么规律(流向,大小—大河)?</p><p>【引导分析】为什么流向由西北向东南?</p><p>【回顾联想】亚洲地形特征(中间高四周低)?</p><p>【发散思维】东亚河流流向(一江春水向东流—太平洋)?南亚河流流向(恒河与印度河—印度洋)?北亚河流流向(俄罗斯—北冰洋)?东南亚河流流向?</p><p>补充: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湄公河流经那些国家?在哪个国家注入海洋?</p><p>马来群岛:</p><p>发现什么规律(流向,大小—小河)?</p><p>【推理思考】在大河的下游会形成(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p><p>【对比总结】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河流特点:</p><p>中南半岛:</p><p>马来群岛:</p><p>◆人口</p><p>【推理思考】</p><p>东南亚适合人口居住否(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p><p>推理依据:(教师必要时引导:从地形、气候、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等角度思考)?</p><p>推理分布:(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p><p>◆城市</p><p>【推理思考】</p><p>推理城市分布:(人口集中分布推理到城市分布推理到首都分布)?</p><p>◆首都</p><p>【推理思考】</p><p>推理首都分布:(集中分布在河流附近)?</p><p>读 P36页 图2-3完成下表:</p><p>◆气候</p><p>【设疑思考】东南亚绝大部分处于五带中的什么带(热带)?判断依据是(特殊纬线—赤道与北回归线)?</p><p>【对比分析】</p><p>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判断依据是(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沿海)?气候特点(雨季11月~次年5月东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多;旱季6月~10月西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p><p>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判断依据是(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岛屿)?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p><p>◆物产</p><p>热带经济作物: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重要产地。</p><p>读 P38页 图2-6东南亚物产分布图,观察东南亚游哪些热带经济作物?其产地在哪里?</p><p>粮食作物:水稻。水稻出口国有:泰国越南缅甸。</p><p>完成活动P39页1~2。</p><p>有哪些矿产资源(印度尼西亚-石油,马来西亚——锡矿砂世界第一)?其产地在哪里?</p><p>◆农业</p><p>中南半岛: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分布特点(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p><p>马来群岛: 随时播种,全年收获 。分布特点(沿海狭小平原) ?</p><p>完成下表:</p><p>中南半岛马来群岛</p><p>地形特征</p><p>河流特征</p><p>气候特征</p><p>主要国家</p><p>◆马六甲海峡</p><p>【图片观察】展示相关“大洲”图。</p><p>【教学过度】由东南亚位置过度到马六甲海峡位置</p><p>→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由马六甲海峡位置推理</p><p>→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天然水道。</p><p>→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沿岸港口天然航道。</p><p>→发散到东南亚“十字路口”(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p><p>◆火山地震</p><p>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海啸是由苏门答腊岛西侧的海底8.3级地震</p><p>【图片展示】海啸灾难图 海啸形成示意图</p><p>【引导思考】地震爆发原理</p><p>【图片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p><p>【原理分析】三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外部表现为多 “火山” “地震”,爆发在海底则多形成“海啸”。</p><p>【引导讨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p><p>通过感受印度洋海啸灾难,反思人类与自然应如何相处。是持悲观还是乐观态度,说出各组的依据。</p><p>六、总结</p><p>先由学生自由小结,然后教师强调:</p><p>本节课主要讲了东南亚的组成、范围、国家、地形、河流、气候、物产、农业、人口、城市首都、华人华侨、马六甲海峡、火山地震、海啸和六大板块,其中涉及到地理位置的部分要充分熟悉</p><p>七、课堂练习及作业(见课件)</p><p>六、 教学反思</p><p>本章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最为重要。本节课是学习《东南亚》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东南亚的自然地理部分。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得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这节课,我认为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利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在教学难点上,突破难点。不足之处,如果教师能经常走近学生中间及时指导学生读图,那么就更完美了。有待改进的地方有:</p><p>1.拓展的知识“世界性的粮荒”应该由学生先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p><p>2.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略显呆板,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一地理《东南亚》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