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55:35

高中地理必修的知识点

<p> <span>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span> </p> <p> 一、 宇宙 </p> <p>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p> <p> 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p> <p> 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p> <p> 卫星、彗星、流星 </p> <p> 星际物质 </p> <p>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p> <p>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 </p> <p> 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p> <p> 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p> <p>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p> <p> [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p> <p>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p> <p>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p> <p>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p> <p>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p> <p> 二、太阳系 </p> <p>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p> <p>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p> <p>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p> <p> 巨行星(木星、土星) </p> <p>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 </p> <p> [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p> <p>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p> <p>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p> <p>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p> <p>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p> <p>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p> <p>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p> <p>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p> <p>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p> <p> 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p> <p>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p> <p>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身条件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p> <p> 大气的保温作用 </p> <p> 适宜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p> <p> 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 </p> <p> 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p> <p>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p> <p>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p> <p>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p> <p>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p> <p>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区、红外区 </p> <p>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p> <p>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p> <p> 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p> <p>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p> <p>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p> <p>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p> <p>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p> <p>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p> <p>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p> <p>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p> <p> 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p> <p>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p> <p>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 </p> <p> 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 </p> <p>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p> <p>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p> <p> [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p> <p>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p> <p> 一、 自转与公转 </p> <p>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p> <p> 角速度 线速度 </p> <p>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p> <p>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 </p> <p>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p> <p>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p> <p>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p> <p>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p> <p> 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 </p> <p> 公转 黄道面 </p> <p>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p> <p>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p> <p>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p> <p> 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p> <p>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p> <p>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p> <p>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p> <p> 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p> <p> 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p> <p>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p> <p> 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p> <p>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p> <p>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p> <p> [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p> <p> ③画上夜半球 </p> <p> 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p> <p>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p> <p>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p> <p> 2、地方时 </p> <p> (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p> <p>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p> <p>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p> <p>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p> <p> 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p> <p>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p> <p> [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p> <p>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 </p> <p>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p> <p> 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p> <p> 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 </p> <p>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p> <p> [计算] </p> <p> ① 经度判时区 </p> <p>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p> <p> 余数≤7.5,舍去 </p> <p>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 </p> <p> 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p> <p> 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p> <p>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 </p> <p> 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 </p> <p>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p> <p>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p> <p> 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p> <p> 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p> <p>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p> <p> 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 </p> <p> 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p> <p>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p> <p> 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p> <p> 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 </p> <p> 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 </p> <p>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p> <p>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p> <p>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p> <p> 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p> <p> [练习] </p> <p> (1)判断某地地方时 </p> <p>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p> <p>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p> <p>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p> <p>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p> <p>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p> <p>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p> <p>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p> <p>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p> <p> (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p> <p>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p> <p>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p> <p>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p> <p>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p> <p>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p> <p> 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 </p> <p>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p> <p> 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 </p> <p> (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p> <p>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p> <p> 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 </p> <p>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 </p> <p>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p> <p>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p> <p>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p> <p> (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p> <p>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p> <p>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p> <p> (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p> <p>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 </p> <p>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p> <p>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 </p> <p>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p> <p>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 </p> <p> 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p> <p> 3、季节更替 </p> <p>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p> <p> 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 </p> <p> 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p> <p> 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 </p> <p> 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p> <p>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p> <p>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p> <p>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 </p> <p> 4、五带的划分 </p> <p>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p> <p>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p> <p>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p> <p> 纵波(P波) 较快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p> <p> 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p> <p> 1、地震波 </p> <p>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p> <p> 以莫霍面为界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p> <p> 地幔:分为上地幔(17-2023千米)和下地幔(2023千米) </p> <p> 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p> <p>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p> <p>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p> <p>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p> <p> 1、大气圈 </p> <p>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p> <p> 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p> <p>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p> <p>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p> <p>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p> <p>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p> <p> (2)垂直分层 </p> <p>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p> <p>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2023km </p> <p> ——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 </p> <p> 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 </p> <p> 对流层 低纬17-18km </p> <p> 中纬12km </p> <p> 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p> <p> [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p> <p> 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p> <p> 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 </p> <p> 最活跃的圈层 </p> <p>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p> <p>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p> <p>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p> <p>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 </p> <p>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 </p> <p>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 </p> <p>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p> <p>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p> <p> 削弱作用 参与物质 选择性 削弱波段 举例 </p> <p>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无 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p> <p>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有 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p> <p>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p> <p>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红外线 </p> <p>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p> <p>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p> <p>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 </p> <p> 6.总结 削弱作用 </p> <p> 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p> <p> 大气逆辐射 </p> <p> 保温作用 </p> <p>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p> <p> 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 </p> <p> 二、大气运动 </p> <p> (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p> <p>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p> <p> 500 2023 </p> <p> 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p> <p> 下沉 上升 490 2023 </p> <p> 480 2023 </p> <p> A(冷) B(热) </p> <p>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p> <p>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p> <p> (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p> <p> 1、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如图) </p> <p>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p> <p> 位置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p> <p> 冬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p> <p> 夏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p> <p> 高压 北大西洋 </p> <p> 高压 </p> <p>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 </p> <p> 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p> <p> 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p> <p> 季风环流 成因 分布地区 </p> <p> 冬季风 夏季风 </p> <p>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p> <p>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 </p> <p>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p> <p> 表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p> <p>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p> <p> 热 </p> <p> 带 热带雨林 </p> <p>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p> <p> 热带草原 </p> <p>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20° 主要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p> <p> 热带季风 </p> <p> 气候 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 </p> <p> 热带沙漠 </p> <p> 气候 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p> <p>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p> <p>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p> <p> 温 </p> <p> 带 温带季风 </p> <p> 气候 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p> <p> 冬季寒冷干燥 </p> <p> 温带海洋性 </p> <p> 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p> <p>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p> <p>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p> <p> 1、以温定带 </p> <p>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p> <p>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p> <p>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p> <p> 最热月气温<15℃ 寒带气候 </p> <p> 2、以水定型 </p> <p>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p> <p>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p> <p>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p> <p>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p> <p> 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 </p> <p> 1、冷气团和暖气团(P42) </p> <p> 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p> <p> 暖锋: 冷锋: </p> <p>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p> <p>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p> <p>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p> <p> 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p> <p> 天气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p> <p>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p> <p>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气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p> <p>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p> <p> 对我国影响 夏秋季节,中国东南 </p> <p> 沿海地区的台风 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p> <p>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