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p>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p><p>【教学目标】<br />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br />【教学重点和难点】<br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br />【教学方法】<br />分组讨论<br />【课前准备】<br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br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br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br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br />【教学设计】</p><p>【教学过程】<br />导入新课:<br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p><p>讲授新课:<br />一、降水与生活<br />1.降水的概念<br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br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br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br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br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br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br />(学生讨论)<br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br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br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br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br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br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br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br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br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br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br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br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p><p>2.降雨的等级<br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br />学生: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br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p><p>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br />降雨状况</p><p>小雨<br />0.1—9.9毫米<br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p><p>中雨<br />10.0—24.9毫米<br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p><p>大雨<br />25.0—49.9毫米<br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p><p>暴雨<br />50.0以上毫米<br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3.降水的观测<br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br />活动1:观看录像“降水的测量” (视频链接:降水量观测和记录)</p><p>活动2: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br />具体要求: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p><p>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br />教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么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br />学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br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br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br />师生共同归纳:<br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br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降水多。<br />福建客家——大土楼: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br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br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p><p>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br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br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br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p><p>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br />活动1: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br />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br />教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br />教师: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br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br />师生:A地: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降水少,季节变化大。)<br />活动3: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br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10—3月);<br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4—9月);<br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br />活动4: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br />师生共同归纳:<br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br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br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br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br />活动5: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br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p><p>月份 一月<br />二月<br />三月<br />四月<br />五月<br />六月</p><p>降水量<br />43.2<br />61.8<br />79.3<br />105.4<br />123.5<br />159.9</p><p>月份<br />七月<br />八月<br />九月<br />十月<br />十一月<br />十二月</p><p>降水量<br />135.6<br />128<br />154.5<br />68.0<br />47.5<br />38.6(注: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br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br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br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p><p>【板书设计】</p><p>1. 降水的概念<br />2. 降水的主要形式<br />3. 雨的等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