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
<p>自然地理时区&区时<br />⒈时区<br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br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br />经度/15度=商……余数。<br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br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br />2.区时<br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br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br />(2)公式计算:<br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br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br />3.地方时<br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br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br />(2)图上计算:<br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br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br />(3)公式计算:<br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br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br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br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br />5.日出、日落时刻<br />(1)地方时、区时计算<br />(2)日出时刻=(24-昼长)/2<br />日出时刻=12-昼长/2<br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br />日落时刻=12+昼长/2<br />6.正午太阳高度<br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br />(2)图上推导(略)<br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br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br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br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br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br />说明:<br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br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br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br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br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br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br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br />11.昼长、夜长<br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br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br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br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br />(3)图上计算:<br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br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br />(5)夜长=24-昼长<br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br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br />13.比例尺<br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br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br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br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br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br />14.实际距离<br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br />(2)在经纬网图上:<br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br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