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说课稿
<p>一、教材分析</p><p>当我们打开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会看到这样一个主题--《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主题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等内容标准。主题又分为走在上学路上,看不见的手,小棉袄找妈妈三部分。</p><p>"走在上学路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关于劳动者的话题,图文并茂,充满生活的气息。以清晨为时间的切入点,向我们呈现了一定时间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画面是以城市的生活为素材而呈现的,然而,我的学生是在农村小镇长大的,课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车司机、清洁工人等,确实是非常可爱的劳动者,可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因此,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劳动节快乐》这一活动内容。</p><p>二、目标分析</p><p>1、知识目标</p><p>初步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p><p>2、能力目标</p><p>初步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p><p>3、情感、态度、价值观</p><p>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p><p>三、教学手段</p><p>本课注重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向学生呈现一幅幅来源于他们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课内课外结合,通过组织街头采访,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升华情感。</p><p>四、教法学法</p><p>"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用谈话法、提问法敲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认识、探索、体验和发现生活,感悟道德。</p><p>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他们在整堂课中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p><p>五、过程分析</p><p>一)设计理念</p><p>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本活动将通过调查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p><p>教育生活化--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气氛轻松自然。</p><p>二)教学流程图</p><p>教法情境导入--调查了解--呈现问题--引导释疑--总结升华</p><p>学法感受--汇报--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p><p>目的调动情感--激活经验--促进体验--深入体验--内化情感</p><p>三)教学流程</p><p>1、情景导入</p><p>师:同学们,看(出示鲜花),漂亮吗?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买了几朵花,因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我想把这些鲜花送给那些劳动着的人,送给谁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帮老师拿个主意,好吗?</p><p>帮老师拿主意,学生马上会兴致盎然,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送鲜花给劳动者的创意,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后面活动的开展作了铺垫。</p><p>2、交流体验</p><p>多媒体呈现交流内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p><p>2)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到学校的?</p><p>3)一路上,你都看见了哪些在忙碌的人们呢?(各组汇报交流结果)</p><p>这些内容是学生每天上学是会经历的,学生能很快顺利地完成,老师从中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自然地引出本活动的主角--身边的劳动者。</p><p>3、借助多媒体,深入体验</p><p>怎样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的体验呢?调查之后,我做了如下引导:</p><p>1)师:同学们,当你们吃着香喷喷的早餐,坐着车准时的来到学校安心地学习时,当我们的周围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时,你可曾想过,是谁在为我们服务,你可曾观察过这些劳动者呢?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吧!</p><p>2)观看课件(播放课件)</p><p>师:让我们和娜娜同学一起走近身边的这些可爱的劳动者吧!</p><p>这是一段录象,以学生娜娜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等鲜活内容为线索。同时,通过娜娜引导学生思考、体验。</p><p>情境1忙碌的母亲</p><p>天蒙蒙亮时,娜娜的妈妈已经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妈妈的脸,接着妈妈给娜娜做早餐、梳头,临走时,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头,然后,娜娜在妈妈的叮咛中上学去。</p><p>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定会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妈妈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真幸福啊!</p><p>情境2喂鸡的老奶奶</p><p>经过邻居家,她看到了喂鸡的老奶奶。</p><p>老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盼着鸡多下蛋,好留着给孙子们吃。</p><p>从老奶奶的身上,学生最能感受到劳动者的质朴与勤劳,也会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鸡蛋都是奶奶给的呢!</p><p>情境3田间劳动者</p><p>接着,她看到了田间一身水一身泥的农民。</p><p>通过娜娜和犁田人的对话及镜头里劳动者裹满泥巴的裤腿,还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个个生动的劳动场面,来告诉学生,粮食要经过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得来,真是来之不易呀!</p><p>情境4开拖拉机的叔叔</p><p>娜娜来到公路上,见到了一位开着拖拉机在路上颠簸的叔叔。</p><p>娜娜引导学生思考:这么早,去运什么呢?帮人运砖头建房子还是到供销社运农药化肥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便会发现,这些平凡的开着拖拉机的叔叔,还真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呢!</p><p>情境5中巴车司机等</p><p>娜娜还看到了还有起早贪黑的中巴车司机。</p><p>学生从中知道,是这些平凡的叔叔,为农村小镇的交通提供了便利。</p><p>情境6学校里的老师</p><p>这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些场面了,有了老师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健康成长。</p><p>这些源于学生的生活,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学生会感觉亲切自然,这些经过锤炼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去感受,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p><p>4)反思、体验</p><p>接着,多媒体显示问题:①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p><p>②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劳动者,会怎样?(以一个具体的职业说说)</p><p>用课件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进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由此,我设计了以上问题,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第二个问题设计了没有清洁工,垃圾堆积成山的画面(放映课件),形象地告诉学生,清洁工人的劳动多么重要呀,使学生的体验更深。</p><p>4)总结升华</p><p>①说一说</p><p>你还知道哪些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的辛勤的劳动者呢?</p><p>②看一看</p><p>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多媒体显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劳动的镜头,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修理工等,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劳动者的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p><p>5)走向生活,结束新课</p><p>①师:现在大家认为这些花该送给谁呢?为什么?(学生谈体会和感想,放背景和音乐)</p><p>②那现在就让我们走向街头,去寻找采访这些劳动者,好吗?送上鲜花的同时,别忘了送上一句"劳动节快乐"(课件显示"劳动节快乐"字样,老师发采访表格)</p><p>采访对象</p><p>采访时间、地点</p><p>采访感受</p><p>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学习,在激起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激与尊重后,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这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澜,在调查采访中,相信学生会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p><p>6)课后延伸</p><p>课后,与学校广播站联系,开办一期"五一"特别节目,把本次活动再次推向课外!</p><p>采访调查后,以广播的形式把他们的成果向学校,同学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p><p>六)评价分析</p><p>这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课,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需要,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型。课堂在看似平淡的儿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这些生活事件的选取,在我校学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整堂课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并把课堂开放到社会,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