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
<p>当教育专家,不当教书匠,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仅仅满足于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是不行的,还要做有心人,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收获及时总结出来,上升为理论。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选择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就有一个研究课题的选择问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呢?</p><p>课题研究虽然不是高不可攀,但也应该量力而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p><p>作为教师个体来说,从事重大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比较容易出成果的还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也有实用价值,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p><p>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2023年是教师素质提升年。作为中学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我们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非常积极的现实的意义。</p><p>所谓小课题是与大课题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小课题的特点是“小”、“近”、“实”、“真”。 “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科实验习惯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学科规律教学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关注,比如“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习题教学研究”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p><p>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p><p>1、有价值。</p><p>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这是第一原则。也就是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p><p>2、有能力。有价值的课题,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研究就会落空,结果就会华而不实,研究课题应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生学习的思考入手,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不贪大求远。</p><p>3、有兴趣。这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感兴趣,会信心十足,乐此不疲。</p><p>二、小课题研究选题途径</p><p>要想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先从学生的生活和习惯出发,根据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按照“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原则,确认所需研究的课题。</p><p>在确定研究的课题之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发散加工和收敛加工,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学习和思考,在理解课题的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如观察、问卷、实验等等,进行实践探索和分析处理,在统计的内容上进行研究课题的总结。最后,进行课题的评价,看是否反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新颖实用,并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p><p>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选题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p><p>(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p><p>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大家天天置身于教学现场,这是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等。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到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研究。</p><p>(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p><p>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教学情况,这样,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研究课题。</p><p>(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p><p>在理论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在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p><p>(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p><p>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p><p>(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p><p>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实践他人的研究成果后,比较适合年轻教师。</p><p>(6)总结经验形成课题</p><p>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亮点、成功之处,促进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p><p>三、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p><p>1、准备阶段 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定,选择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p><p>2、搜集资料</p><p>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p><p>3、实施研究</p><p>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要充实,一手资料是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因此,老师们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p><p>4、表达研究成果</p><p>成果表达方式很多,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还有教育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既是研究记录,也是研究成果。</p><p>5、理论依据</p><p>要求:一是少而精;二是针对问题;三是能指导操作;四是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能让人理解与把握。要防止搞目录式,似贴标签。</p><p>例如:《面向全体、分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中的理论依据是这样写的:</p><p>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本课题研究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依据。</p><p>二是《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系统论》等是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p><p>这种理论依据的撰写是装点门面,机械搬用,大而空洞,指向不明。在小课题研究方案撰写中也可以不写理论依据</p><p>四、可供参考的课题研究方向</p><p>1、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p><p>2、新时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p><p>3、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单个德育目标教育实践的研究</p><p>4、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的研究</p><p>5、新时期青春期教育的研究</p><p>6、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p><p>7、学生中“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利弊及正确引导的研究</p><p>8、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p><p>9、新时期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探索与研究</p><p>10、新时期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研究</p><p>11、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p><p>12、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p><p>13、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预防”、“疾病治疗”的研究</p><p>14、特殊生理问题(肥胖、矮小、残、病)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p><p>15、“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p><p>16、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p><p>17、单个目标(“承受力、适应力……”等)教育培养的个案研究</p><p>18、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p><p>19、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p><p>20、 怎样解决课时目标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p><p>21、课堂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是什么</p><p>22、课堂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是什么</p><p>23、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和的性</p><p>24、怎样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方法</p><p>25、怎样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p><p>26、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指导的有效性</p><p>27、教师讲授的必要性是什么</p><p>28、怎样提高教师发问的有效性</p><p>29、怎样回应学生的质疑</p><p>30、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展开讨论</p><p>31、怎样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p><p>32、教师即时调整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p><p>33、学生倾听教师讲授的技巧是什么</p><p>34、学生怎样倾听同学发言</p><p>35、学生之间怎样展开有序讨论</p><p>36、学生应该怎样做课堂记录</p><p>37、学生应该怎样纠正错题</p><p>38、教师怎样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愉悦感</p><p>39、教师怎样从课堂学习中感到快乐</p><p>我们原总以为“教育理论”只是保存在专家的教育论着里,现在我们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教育理论”,它保存在每一个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经历中。而且,那些教育专着里保存的只是“别人的教育理论”,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中却保存着“个人的教育信仰”或“个人的教育信念”。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行动起来,去研究、去创新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