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教案:寻觅社会的真谛
<p>高考考点</p><p>(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p>(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p><p>(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p><p>(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p>考查重点</p><p>(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p>(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关注热点</p><p>(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p><p>(2)结合我国农民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说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p><p>特别提醒:(1)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二者地位不同,前者是根本、是前提,后者受前者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p><p>(2)不能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p><p>名师点睛</p><p>一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p>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两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p><p>三个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p>状元笔记</p><p>1.[闪记]</p><p>2.[图解]</p><p>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知识联系</p><p>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p>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知识梳理】</p><p>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p>(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p><p>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p>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p><p>(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p>(3)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p><p>(4)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p><p>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p>(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p><p>(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p><p>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p><p>【重点突破】</p><p>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p>(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因此,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p><p>(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p>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p><p>社会存在和社会</p><p>意识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p><p>区别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作用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p><p>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p><p>★★★★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会在此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有可能出主观题,出主观题时主要是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p><p>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p><p>【典例】(2023天津文综,9,4分)近年来,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回答下题。</p><p>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p><p>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p><p>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p><p>解析 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反映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正确。故选A。</p><p>答案 A</p><p>对应训练</p><p>【训练1】(2023江苏单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p><p>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p><p>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p><p>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p><p>解析 A项表明了社会意识的特点,即相对独立性,与题意相符;B项观点虽正确,但强调的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C项观点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D项强调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也与题意不符。故选A。</p><p>答案 A</p><p>【训练2】(2023课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2023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p><p>2023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p>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p><p>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在表述时先将基本观点写在前面,紧跟其后是对材料的分析,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p><p>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p><p>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p>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p>【知识梳理】</p><p>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p><p>(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p><p>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p>(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p><p>(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p><p>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p>(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p><p>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p><p>(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p><p>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p><p>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p>(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p><p>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p><p>(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p><p>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p>【重点突破】</p><p>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p><p>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p><p>(1)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p><p>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p><p>(2)联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