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35:58

高三政治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p>一、高考考点</p><p>(2)哲学基本问题</p><p>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p><p>(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p><p>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p><p>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p><p>(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p><p>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p><p>二、自主学习</p><p>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也就是的关系问题。</p><p>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p><p>①思维和存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p><p>②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与。</p><p>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p><p>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p><p>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p><p>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p><p>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p><p>三、重点难点</p><p>⑴哲学的基本问题</p><p>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材料】学生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p><p>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p><p>思考:惠施的说法对吗?</p><p>(归纳)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这个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世界是可知的。惠施的说法不对。</p><p>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p><p>四、板书设计:</p><p>五、考前演练</p><p>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p><p>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p><p>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p><p>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p><p>A.民以食为天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p><p>C.存在即被感知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p><p>3.中国先秦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荀子的观点属于()</p><p>A.不可知论B.主观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p><p>4.2023年1月31日,为了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中央1号文件出台。这体现了()</p><p>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p><p>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p><p>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p><p>A.思维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p>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D.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p><p>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p><p>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p><p>B.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p><p>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p><p>D.是否信仰宗教</p><p>7.材料一:王夫之提出,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p><p>材料二: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p><p>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简要评析材料一的观点。</p><p>六、学后反思</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三政治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