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35:34

高二政治第三册第一课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步练习(附答案)

<p>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以下是优学政治网整理的第一课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步练习及答案,请同学们认真做题。</p><p>一、选择题</p><p>1.(2023年全国高考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p><p>A.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情况</p><p>B.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p><p>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p><p>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p><p>2023年3月,美、英联军强行攻打伊拉克,国际社会对此极为关注。但中、俄、法、澳、日等国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有所不同。据此回答2~3题。</p><p>2.造成上述认识差异的原因是</p><p>A.各自的利益、立场不同</p><p>B.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p><p>C.各自的知识构成不同</p><p>D.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p><p>3.战争开始之时,双方都十分重视运用心理战术,企图瓦解对方军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心理战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p><p>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C.战争胜负取决于心理状态</p><p>D.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p><p>4.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p><p>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p><p>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p><p>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p><p>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p><p>5.有人认为,机器人也有思维,并断定人迟早要成为机器人的奴隶。这种观点违背了</p><p>A.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p><p>B.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p>C.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p><p>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p>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p><p>A.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p><p>B.必须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p>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p><p>D.意识依赖于物质</p><p>7.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俗语的哲学寓意是</p><p>①人是有意识的去栽花,无意识地去插柳;</p><p>②人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p><p>③一切事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p><p>④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物质是第一性的</p><p>A.①②③④ B.①②</p><p>C.③④ D.②③</p><p>8.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是因为</p><p>A.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p><p>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p><p>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D.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p><p>9.宗教也是一种意识,他们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但白种人的神像白种人,黄种人的神像黄种人。这说明宗教</p><p>A.也是一种客观存在</p><p>B.其根源在人间</p><p>C.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p><p>D.是由不同的神创造的</p><p>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据此回答10~12题。</p><p>10.其中移入人的头脑说明</p><p>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C.意识是物质的具体形式</p><p>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p><p>11.物质的东西移入人的头脑的途径是</p><p>A.采用科学的方法</p><p>B.科学技术的发展</p><p>C.善于和勤于思考</p><p>D.参加社会实践</p><p>12.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明</p><p>A.人脑能直接改造客观事物</p><p>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p><p>C.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反映</p><p>D.物质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改造</p><p>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纸,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他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体的信息。这段话表明</p><p>A.人脑天生有意识</p><p>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p><p>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p><p>D.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p><p>14.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活力。这段话是一个</p><p>A.唯物主义命题</p><p>B.唯心主义命题</p><p>C.悲观主义命题</p><p>D.教条主义命题</p><p>15.看漫画回答问题:如将右图中影与物的关系,比喻为思想与事实的关系,那么这幅画表明</p><p>①思想是对事实的反映;</p><p>②思想与事实总有些出入;</p><p>③事实对思想有决定作用;</p><p>④思想对事实具有反作用</p><p>A.①②③ B.①②④</p><p>C.①③④ D.②③④</p><p>16.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p><p>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p><p>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p><p>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据此回答17~18题。</p><p>17.上述材料事实主要在于说明</p><p>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p><p>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p><p>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p><p>18.人能够使太阳能为人类服务,这主要是</p><p>A.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p><p>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p>C.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双重性</p><p>D.人脑能产生出科学的、正确的意识</p><p>19.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段话体现了</p><p>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独立的能动性是它的重要特点</p><p>B.意识由物质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物质</p><p>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推动作用</p><p>D.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它具有客观性</p><p>二、非选择题</p><p>2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请运用唯物论有关原理说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p><p>21.材料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根据材料回答:</p><p>(1)诗中有一句反映了古人对一个事物认识上的错误,这是指什么?</p><p>(2)从哲学角度看,古人为什么会发生上述认识上的错误。</p><p>22.材料1 据有关部门预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将减少996.2万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8个百分点。</p><p>材料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p><p>综合材料分析:</p><p>(1)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其经济学依据是什么?</p><p>(2)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的?</p><p>一、</p><p>1.【答案】 A</p><p>【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有一定的出入,A体现了题意,故选A。</p><p>2.【答案】 A</p><p>【解析】 D不构成直接因果联系。</p><p>3.【答案】 D</p><p>【解析】 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p><p>4.【答案】 D</p><p>【解析】 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p><p>5.C 6.D 7.C 8.D 9.B</p><p>10.【答案】 A</p><p>【解析】 移入人的头脑是指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而不是指移入人脑的途径。</p><p>11.D</p><p>12.【答案】 C</p><p>【解析】 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改造过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直来直去的反映,它具有能动性,故选C。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不会直接改变客观世界,故不选A;D点错误;这里也不是指意识指导实践改变物质世界,不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故B不选。11~12题为一组创新试题,要求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突破难点,培养理解能力。</p><p>13.B</p><p>14.【答案】 A</p><p>【解析】 题材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属于唯物论。</p><p>15.【答案】 A</p><p>【解析】 意识的反作用要求使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发生改变,影与物的关系并没有改变物的原型,故④不选。</p><p>16.C 17.C 18.B 19.C</p><p>二、20.【答案】 (1)三个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符合新时期实际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三个文明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p><p>【解析】 三个文明建设属于政治热点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的观察、思考能力。</p><p>21.【答案】 (1)古人错误地认为银河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2)古人对银河认识的错误,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是诗人知识构成上存在缺陷,影响了对银河认识上的正确性。</p><p>【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要求把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掌握解题基本技能。</p><p>22.【答案】 (1)经济学依据:①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优化城乡结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推进城镇化能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p><p>(2)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由我国客观实际决定的,材料二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说明了这一点。实施城镇化战略,也体现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趋势。我国城镇人口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这将加快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障碍,特别不利于加大国际经济大循环。因此,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p>【解析】 此题属于演绎形材料题,一定要将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提高表达能力。</p><p>第一课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步练习的全部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预祝大家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二政治第三册第一课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步练习(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