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35:30

高二政治月考练习同步

<p>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p><p>《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只有系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据此回答1-2题。</p><p>1.世界观( )</p><p>A.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p><p>B.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p><p>C.是指哲学家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p><p>D.是揭示世界万事万物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的科学</p><p>2.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关系是( )</p><p>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p><p>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p>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同等重要互不决定</p><p>3. 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揭示二者区别的是( )</p><p>①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而哲学则是完整的 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③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④世界观和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p><p>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p><p>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p><p>A.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先有哲学, 后有具体科学 B.哲学是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p><p>C.哲学研究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p><p>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p><p>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p><p>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p>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p><p>6.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p><p>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p><p>7.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p><p>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p><p>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p><p>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p><p>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 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p>9.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p><p>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p><p>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p><p>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p><p>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p><p>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p><p>11.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 )</p><p>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p><p>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p><p>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p><p>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p><p>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p><p>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说法属于( )</p><p>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 唯心主义</p><p>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p><p>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p><p>B.哲学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p><p>C.哲学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p><p>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14.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基础和来源是( )</p><p>①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的进步 ③德国古典哲学 ④客观唯心主义</p><p>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p><p>1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p><p>①它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 ②它以实践为基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③它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④它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推进了哲学的发展</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p><p>16.哲学的物质概念( )</p><p>①反映了所有事物的共性 ②其外延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③其内涵是指万事万物总和中概括出共同的唯一特性 ④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p><p>1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p><p>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p><p>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p><p>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p><p>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p><p>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p>A.可知性 B.运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复杂多样性</p><p>19.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p><p>①生产关系 ②万有引力规律 ③政治经济学 ④法律 ⑤路线、方针、政策 ⑥阶级利益 ⑦中共中央文件 ⑧电场、磁场</p><p>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p><p>20.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p><p>A.物质性 B.运动性 C.规律性 D.自然性</p><p>2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p><p>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p><p>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p><p>22.刻舟求剑这一故事中的那个楚国人的求剑之举之所以落空,其主要原因是( )</p><p>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p><p>C.只承认船、水是运动的 D.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是运动的</p><p>2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这种说法( )</p><p>A.反映了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B.反映了事物间自身固有的联系</p><p>C.反映了事物间必然的联系 D.是唯心主义者主观赋予事物的联系</p><p>24.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p><p>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不能把事情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p><p>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p>25.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p><p>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p><p>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p><p>26.科学家关于日食和月食的预报一再被实际观测的结果所证实,这表明( )</p><p>A.自然现象和人的活 动有一定的联系 B.人的认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p><p>C.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 D.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p><p>27.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知道有三十多个婴儿是各种兽类哺育成长的,其中狼孩最多,他们虽然为人所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动物群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虽然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上述事实充分表明( )</p><p>A.人脑并非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意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C.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 D.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p><p>28.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脑神经研究领域 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人脑中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区域,命名为边缘区。舒斯云教授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再次证明( )</p><p>A.人的知识来源于人脑不同的区域 B.大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p><p>C.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p><p>29.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p><p>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p><p>C.任何观 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p><p>30.2023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先由设计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师按图纸施工建成。这说明( )</p><p>A.意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p><p>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是在人脑中产生的</p><p>二、辨析题:(14分)</p><p>3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因而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p><p>三、材料分析题(共26分)</p><p>32.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彩,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王守仁)</p><p>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塞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p><p>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14分)</p><p>33.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2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二政治月考练习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