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32:31

下学期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

<p>第I卷(选择题66分)</p><p>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6分)</p><p>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回答1~2题。</p><p>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p><p>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p><p>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p><p>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p><p>①2023年6月1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5号楼紧紧握手,两会领导人直接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p><p>②2023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p><p>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p><p>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p><p>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p><p>⑥2023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p><p>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⑥</p><p>3.自2023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p><p>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p><p>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p><p>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p><p>4.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p><p>A.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p><p>B.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p><p>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p><p>5.2023年6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上述论断符合的文化生活道理是</p><p>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和谐的、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④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p><p>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p><p>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6~7题。</p><p>6.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p><p>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p><p>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7.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p><p>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p><p>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p><p>8.我国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里的文化是</p><p>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9.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p><p>A.社会科学素养 B.自然科学素养</p><p>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p><p>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句诗说明了文化</p><p>A.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C.阻碍人们适应外地的文化 D.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p>《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p><p>11.上述材料说明</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p><p>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p><p>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p><p>12.冼星海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积极创新,创作出呼唤抗日、鼓舞民众的现代革命音乐。这说明</p><p>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p><p>B.文化继承是对历史文化全面、彻底的承接</p><p>C.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p>D.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p><p>13. 随着网络的发展《老鼠爱大米》、《猪之歌》等一系列网络歌曲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这说明</p><p>A.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经济的反映,应兼收并蓄</p><p>B.一种文化产品能够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来源:Z_xx_k.Com]</p><p>C.只有现代技术和传媒传播的文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大众文化</p><p>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逐渐消失</p><p>14. 入乡随俗表明了</p><p>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p><p>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p><p>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p><p>1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p><p>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p><p>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p><p>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p><p>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p><p>16.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p><p>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公平.公正.合理 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p><p>1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p><p>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p><p>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p><p>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p><p>19.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p><p>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礼仪为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p><p>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p><p>20.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对此正确的认识是</p><p>A.世界文化的趋同才能化解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p><p>B.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才能根本上解决不同文明的冲突</p><p>C.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p><p>D.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存在文明的冲突</p><p>21.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p><p>①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p><p>②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p><p>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p>④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p><p>22.202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语文作文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这体现了国家对规范汉字的高度重视。国家重视规范汉字</p><p>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②有利于提高我国学生的母语水平</p><p>③加重学习负担,不利于文化创新 ④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p><p>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p><p>2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p><p>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p><p>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p><p>24.下列诗词格言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p><p>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C.位卑未敢忘忧国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2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p><p>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p><p>2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 、鲜明的 和 。</p><p>A.民族性 时代性 先进性 B.民族性 改革性 创新性</p><p>C.传统性 时代性 创新性 D.传统性 改革性 先进性</p><p>27.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他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帝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p><p>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p><p>28.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但愚孝会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为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p><p>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p><p>C对其加以融合、交流 D全盘抛弃</p><p>29.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保留着基本特征</p><p>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传统文化室里凝固不变的</p><p>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p><p>30.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p><p>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促进人的全面进步</p><p>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进步</p><p>31.文化创新是</p><p>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p><p>C文化进步的根本标志 D文化发展的实质</p><p>32.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p><p>A.秦的统一 B.文字的发明 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汉字的出现</p><p>33.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制作精美的陶器,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铸造精良的青铜器,无一不在向世界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p><p>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兼收并蓄,求同存异</p><p>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开放平和,面向世界</p><p>第II卷(主观题54分)</p><p>34.《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评选》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10位感动中国人物正式出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那些高尚的精神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p><p>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优秀文化对人的成长有何重要作用?</p><p>35.材料一:从筹办奥运会开始,中国文化的印记就处处显现,会徽中国印、吉祥物福娃、金镶玉奖牌、篆书标识、祥云火炬、各种礼仪服饰、开幕式上的和字,每一个创意,每一个细节,都表示着中华文化的底蕴。</p><p>材料二:2023年9月26日,为推动青少年及全民学习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第六届全国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在江苏宜兴举行。</p><p>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p><p>36.2023年7月7日,由青年京剧演员储兰兰录制的《新京剧》专辑在北京推出,受到青年人的赞赏。传统京剧的内容距现今的社会久远、京剧唱腔节奏缓慢、唱词难懂。而新京剧在传统京剧精华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艺术元素,用现代艺术手段包装,符合广大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够看得懂、学得会。由于演唱博采京剧、地方戏曲以及国内外各取之精华,独特的演唱风格逐渐形成,被称作京剧随意派</p><p>上述材料中的做法是如何实现新京剧文化创新的?</p><p>37从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神舟7号发射成功到将要开幕的世博会,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经受了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2023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13亿人民的力量。2023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召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化为亿万人民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的行动,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注入时代强音。2023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太空漫步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激情和梦想。</p><p>(1)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p>(2)某班为了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请完成下面的题目:</p><p>(1)请为班会拟定一个主题。</p><p>(2)假如你在班会上发言,请拟定一份发言稿的提纲。</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学期高二政治期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