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政治教学计划:第1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2课时)
<p>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初二下册政治教学计划:第1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2课时),供大家参考。</p><p>一、本课的教学目标</p><p>(一)知识目标</p><p>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涵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p><p>(二)能力目标</p><p>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p><p>(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p><p>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权利,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p><p>二、本课设计的依据</p><p>(一)依据学生</p><p>初中生面临三个现实问题: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怎样正确行使权利?怎样正确维护权利?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模糊不清或存在错误观念。</p><p>(二)依据课标</p><p>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权利与义务”。该部分的课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年,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p><p>三、教学重点、难点</p><p>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p><p>难点: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和联系;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p><p>四、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比较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合作探究法等。</p><p>五、课时安排</p><p>本课共2课时,一框1课时。</p><p>六、教学过程</p><p>课前准备:调查学生对法律以及权利问题的认识情况,以了解学生的法制观念;剪接有关全国人大开会的录象;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收集学生中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和素材;布置学生回家看电视,认识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开会的意义。</p><p>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p><p>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p><p>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分学习小组探讨课本P8的案例,解决如下问题:1、甜田享受了哪些权利?2、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享有哪些权利?3、享有这些权利于己、于人、于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有什么益处? 以案例为情景,从具体到抽象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p><p>通过学习交流能总结出:我国公民权利的一大特征——广泛性</p><p>总结知识 小结: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方面。</p><p>知识园地 出示我国宪法第二章内容,学生阅读并思考:</p><p>1、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几大类?</p><p>2、投影的这些具体权利分别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哪一类?3、学习了宪法第二章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宪法,进一步领会我国公民权利的保障体制。</p><p>学习小结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障书。</p><p>普通法律则依据宪法规定公民的具体权利。</p><p>小品表演一例贯通 看表演、思考下列问题:1、几个青年在电影院大声喧哗为什么不对?2、对他们乱扔果壳、在椅子上乱图画怎么看?3、他们可以对自己怀疑偷窃的对象进行搜身吗?4、电影院管理人员的做法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创设情景,引发思考</p><p>合作探究感悟行权 本环节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小品所表现的言行方式,交流各自的观点,形成理性认识,清晰把握正确行使权利的四项要求。</p><p>小结: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以合适方式行使权利。 避免教学中一点一例的思维断点,一例贯穿始终,层层深入,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明辨是非,逐步意识到公民应该如何去正确行使权利。</p><p>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讲述自己行使权利的故事,包括用权的故事和维权的故事。再说说这些行使权利的过程是否正确合理? 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所学的法律知识,并内化为自己今后行使权利的一种准则。</p><p>行权顾问 分析课本P12的案例,并回答其中的问题。</p><p>为了知行统一,激发学法、知法、用法的热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总结 法律赋予我们广泛而真实的权利,但我们不能滥用权利,否则,会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做一个依法正确行使权利的好公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