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教案 征收和纳税教案
<p>【编者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分析,是全书的重点之一。</p><p>考点整合:</p><p>(一)税收及其种类</p><p>1.税收的含义及其理解要点</p><p>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__________,依法取得_________的基本形式。</p><p>理解:主体--_________(有国必有税);内容---是国家征收的货币和实物;目的--__________________;手段----__________________;依据--__________________(有税必有法);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p><p>▲关注时事:2023年全国税收收入逾3.7万亿元</p><p>本报北京1月5日电:2023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和耕地占用税、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完成20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增收2023亿元。(税务部门还组织征收耕地占用税、契税、社会保险费、教育费附加和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其它收入2023亿元,增长25.3%。共办理出口退税2023亿元,增长27.1%,增加913亿元。)</p><p>2023年全国税收收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宏观税负稳步提高。2023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比2023年翻了一番多,增收额超过2023年全年收入总额,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18.2%,较2023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所得税比重继续提高,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2023亿元,增长25.4%,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5.3%,较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项流转税共完成20239亿元,增长20.2%,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2.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三是东、中、西部税收全面增长,增幅分别为21.7%、21.5%和23.8%,西部地区收入增速快于东、中部。四是宏观调控作用显现,相关行业税收涨落互现。与投资需求相关的冶金、煤炭、建材行业增值税较上年均有回落,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增长27.2%,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而资源税同比增长45.3%,相关行业税收情况表明中央采取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成效。2023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的反映。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增长,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增加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p><p>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P81</p><p>(1)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p><p>(2)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固定性</p><p>(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p><p>理解:列宁名言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的东西。反映了税收的那个特征?</p><p>注意:(1)税收的无偿性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它是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核心。</p><p>(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其它三种不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注意比较)</p><p>3.税收的种类-P82:五大类二十多种</p><p>☆两个影响最大的税种(82-84页)</p><p>增值税(属于流转税)</p><p>征税对象:生产经营的增值额</p><p>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p><p>税率:17%(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p><p>计税方法: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p><p>优点: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p><p>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p><p>征税对象:个人</p><p>纳税人: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p><p>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p><p>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p><p>作用: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p><p>▲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每月交一次,底线是2023元/月,也就是超过了2023元的月薪才开始计收个人所得税。</p><p>一、有两种算法,一种是用超率累进税率直接计算的慢方法。</p><p>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适用超额累进税率。)</p><p>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p><p>1--------------不超过500元的-----------------5</p><p>2----------超过500元至2023元的部分----------10</p><p>3----------超过2023元至2023元的部分---------15</p><p>4----------超过2023元至20230元的部分--------20</p><p>5----------超过20230元至20230元的部分-------25</p><p>6----------超过20230元至20230元的部分-------30</p><p>7----------超过20230元至20230元的部分-------35</p><p>8----------超过20230元至202300元的部分------40</p><p>9----------超过202300元的部分---------------45</p><p>(表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以每月收入额减除2023元后的余额。)</p><p>计算为:2023﹣2023=900</p><p>应纳个人所得税额=2023%+20230% =65 (注意:对超额部分一定要分段,然后找到适用税率相乘,最后累加即为应缴税额)</p><p>为了让你更清楚,我们用一个大额工资计算-----20230元</p><p>应纳税所得额=20233=20230</p><p>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2023%+202310%+202315%+2023020%+202325%=2023</p><p>二、用速算扣除数计算</p><p>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p><p>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法(元)</p><p>1-------不超过500元的-----------------5---------0</p><p>2------超过500元至2023元的部分-------10--------25</p><p>3------超过2023元至2023元的部分------15 ------125</p><p>4------超过2023元至20230元的部分-----20 ----- 375</p><p>5------超过20230元至20230元的部分----25------2023</p><p>6------超过20230元至20230元的部分----30------2023</p><p>7------超过20230元至20230元的部分----35------2023</p><p>8------超过20230元至202300元的部分---40-----20235</p><p>9------超过202300元的部分------------45-----20235</p><p>计算公式是:</p><p>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p><p>收入是2023元时</p><p>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20230%-25=65</p><p>收入是20230元时</p><p>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2023025%-2023=2023</p><p>4.税收的作用(重点)</p><p>(1)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联系税收的特点理解</p><p>(2)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以税收为手 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p><p>例如:我国从2023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p><p>(3)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征收工作,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保证经济健康发展。</p><p>关注时事:企业所得税法获通过 外资超国民待遇走向终结</p><p>将给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带来同等税收待遇的企业所得税法2023年3月16日上午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外资企业在华享受20多年的超国民待遇走向终结。</p><p>新的税法将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新的税法,外资企业将不再享有比国内企业低十几个百分点的优惠税率,与内资企业一样要缴纳统一的25%所得税。此外,外资企业单独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生产性企业再投资退税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的优惠等今后也将与内资企业统一。</p><p>思考:我国对外资企业税率的调整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p><p>(二)依法纳税</p><p>1.纳税人与负税人</p><p>(1)含义: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单位和个人。</p><p>注意: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______________,是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p><p>区别:含义不同</p><p>联系: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比如:个人所得税);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 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比如:增值税的纳税人应该是生产者或销售者,但实际的负税人是消费者)</p><p>(延伸:对负税人的两个常见的理解错误;税负转嫁的方向;税负转嫁的力度--一般是不完全转嫁,故只能用和,没有和、或不分。)</p><p>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p><p>(1)为什么?---性质、意义(86页第一段)</p><p>(2)怎么办?---增强义务意识和权利意识,既要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又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87页最后一段)</p><p>▲纳税人意识:是指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自觉意识。具体表现在:</p><p>(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应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诚信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p><p>(2)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行使纳税人的权利。</p><p>思考: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否意味着农民不再交税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