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23:51

高中2023年高二下册政治期末测试题

<p>高中2023年高二下册政治期末测试题</p><p>【摘要】优学政治网为大家带来高中2023年高二下册政治期末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下文!</p><p>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说: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这一感悟表明</p><p>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p><p>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2.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一论断说明的哲学道理是</p><p>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p><p>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p><p>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p><p>4.据报载,久耕托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欺实码等入选202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这说明</p><p>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p><p>C.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D.物质是客观的,意识也是客观的</p><p>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段论述表明</p><p>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p><p>C.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p><p>6.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p><p>A.人不能服从自然,而是要改造自然B.人不仅要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p><p>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p><p>7.2023年4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严重影响了太湖地区人们的饮水安全。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中国进入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凸显了经济高速增长之痛。以上材料体现的哲理是</p><p>A.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C.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D.解决蓝藻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p><p>8.《菜根潭》里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C.事物是不可认识的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p><p>9.据预测,2023年GDP增速将有所回落,预计可保持接近11%的水平。人们能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这表明</p><p>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p><p>C.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p><p>1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做到求真务实,从哲学上看必须</p><p>A.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规律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C.解放思想,敢想敢干D.承认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p><p>11.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p><p>A.客观物质性B.无限上升性C.主观能动性D.相对稳定性</p><p>12.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上述观点从哲学上看,强调的是</p><p>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p><p>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13.相比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又好又快、好字优先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新坐标。这说明</p><p>A.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B.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p><p>C.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D.认识永远也不可能正确</p><p>14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中的这句名言从一个侧面表明</p><p>A.主观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15、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是为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体现了</p><p>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p><p>C.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D.世界观观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p><p>16.2023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党和国家重视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p><p>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p><p>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p><p>。17、科学家发现磁场感应超导现象,打破了以住的认识,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p><p>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和加深;④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p><p>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p><p>18、我国政府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而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构成。这表明:</p><p>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p><p>B.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p><p>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利用规律</p><p>D.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p><p>某市花费了420万巨资引进了2023颗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2023多棵死掉。进城的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中,无论外形还是内部发育都适应了深山生活,进入城市后,空气、土壤、水分等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大树死亡。回答19-20题。</p><p>19、上述事例告诉我们:</p><p>A.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p><p>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p><p>C.必须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p><p>D.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p><p>20、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p><p>A.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p><p>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p><p>D.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p><p>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2023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据此回答2023题</p><p>21.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p><p>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p><p>D.坚持群众路线</p><p>22.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p><p>A.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p><p>B.哲学都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p><p>C.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D.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p><p>2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p><p>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p><p>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p><p>我国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在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回答67题。</p><p>24.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p><p>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p><p>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p><p>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p><p>D.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p><p>2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过程表明:</p><p>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p><p>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p><p>D.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p><p>。</p><p>第二卷【在答题卷上答题】</p><p>材料一 有专家称,19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0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1世纪是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世纪。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已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p><p>材料二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钟灵毓秀的江苏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目前江苏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的状况还很不相称。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把文化江苏建设作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重大战略任务。</p><p>26.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建设文化江苏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p><p>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p><p>27.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13分】</p><p>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p><p>28.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3分】</p><p>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p><p>29.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2分】</p><p>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2023年高二下册政治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