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4:22:51

拒绝诱惑,保护自己

<p>以下是优学政治网为您推荐的 拒绝诱惑,保护自己,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p><p>拒绝诱惑,保护自己</p><p>【课程标准】</p><p>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p><p>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p><p>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p><p>4.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p><p>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通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p><p>【考点解读】</p><p>1.我们身边的诱惑有哪些?</p><p>领奖台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邪教的诱惑等。</p><p>2.我们应该如何拒绝不良诱惑?</p><p>拒绝不良诱惑,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去克服。方法如下: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的习惯。</p><p>3.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有?</p><p>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p><p>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p><p>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要求学生会分类)</p><p>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p><p>5、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保护自己。</p><p>①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p><p>②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律己,做一个守法的人;</p><p>③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交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p><p>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p><p>【复习教学建议】</p><p>1.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清楚本课要达到目标。</p><p>2.重点背会基础题。</p><p>3.完成当堂检测。选择题学生写做,标出不懂的问题,其它题可熟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p><p>4.教师讲评:选择题着重讲解学生反映的问题,辨析题着重讲解从哪几个角度回答。其它题可让学生熟读。也可结合时政热点点评。</p><p>【近三年的相关中考题】</p><p>(一)选择题。</p><p>(2023年)7.社会保护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的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重要防线之一。下列规定属于社会保护的是( )</p><p>A.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p><p>B.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p><p>C.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p><p>D.未成年人违法被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分后,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p><p>(二)多项选择题</p><p>(2023年)13.虚拟网络游戏易使人产生在现实中不具备的超常能力的幻觉,导致陷入网瘾深渊、无心向学的青少年学生日益增多,个别青少年还因在虚拟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争执发展到街头斗殴。这些事实警示我们( )</p><p>A.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良莠不齐,我们要远离网络</p><p>B.网络交往要自觉遵守法律和网络,安全、文明上网</p><p>C.青少年要提高自制力,自觉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p><p>D.家长和学校要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远离不良网站</p><p>(三)问答题。</p><p>(2023年)19.(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p><p>互联网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媒体,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但一些不法网站中充斥着暴力、色情、颓废等不良信息。据调查,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10%左右,其中初中生最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为此,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委联合发起了整顿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p><p>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明国家有关部门整顿互联网低俗之风的重要性。</p><p>(2023年)18. (10分)李某小学时品学兼优。上初中后染上网瘾并结识了一群网友。慢慢地,在网友的唆使下,李某瞒着家长经常旷课,甚至夜不归宿,经常流连于网吧和豪华夜总会。意志薄弱的李某还在网友的示范下吸食毒品摇头丸。由于囊中羞涩,李某多次持刀勒索低年级同学的钱物。在一次与勒索对象的争执中,他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抢救无效死亡。考虑到案发时李某刚满十六周岁,当地法院对他进行了不公开审理,依法予以刑事制裁。</p><p>⑴ 连线题:结合有关法律知识,判断李某行为的性质。</p><p>①不良行为 A. 持刀伤人致死</p><p>②严重不良行为 B. 吸食毒品、携带管制刀具</p><p>③犯罪行为 C. 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豪华夜总会</p><p>⑵ 当地法院对李某伤人致死案进行不公开审理,属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 。</p><p>⑶ 李某从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向犯罪的过程对广大青少年有什么启示?</p><p>优学政治网初中频道</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拒绝诱惑,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