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治走进法律 导学案
<p>【摘要】本篇文章初一政治走进法律 导学案是优学政治网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p><p>学习目标</p><p>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p><p>2、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p><p>3、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p><p>学习重难点</p><p>1、学习重点:(1)法律的基本特征</p><p>(2)法律的作用</p><p>2、学习难点: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p><p>一、自主学习</p><p>1、阅读教材87页的正文部分,列出法律的三个特征。(理解并背诵)</p><p>(1)</p><p>(2)</p><p>(3)</p><p>2、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p><p>3、 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p><p>(1)</p><p>(2)</p><p>(3)</p><p>4.法律通过规定( )和( ),规范( )。</p><p>它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p><p>二、合作研讨:</p><p>1、阅读教材86页情景材料,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道理?</p><p>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p><p>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p><p>三、课堂展示:</p><p>1、自主学习部分的三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p><p>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p><p>四、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p><p>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辍学后不思悔改,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后来为了搞到钱,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经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p><p>1、你觉得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p><p>2、陈某有过知耻的心理,最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给你的启示是:</p><p>3、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做?</p><p>五、达标检测</p><p>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p><p>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③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④法律是靠社会舆论、习惯和信念来维持的 ( )</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p><p>2、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 )</p><p>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②维护法律的尊严③自觉依法自律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p><p>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p><p>3、背诵 法律的三个特征,(人人过关)</p><p>六、学习反思</p><p>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p><p>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p><p>7.2 法不可违</p><p>学习目标</p><p>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p><p>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p><p>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p><p>学习重难点</p><p>1、学习重点:(1)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p><p>(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p><p>(3)刑罚的种类及内容</p><p>2、学习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异同。</p><p>一、自主学习:</p><p>1、阅读教材91-93页情景材料,填写P93的表格。</p><p>2、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p><p>3、什么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p>4、什么叫刑罚?列表说明刑罚的分类。</p><p>二、课堂合作研讨部分:</p><p>1、 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p><p>2、刑法和刑罚的区别</p><p>3、阅读教材95页的情景材料,讨论案中犯罪分子应受到什么处罚?并区分主刑</p><p>和附加刑</p><p>三、课堂展示部分:</p><p>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p><p>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p><p>四、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p><p>阅读教材96页的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p><p>1.本案中犯罪分子受到了什么处罚?</p><p>2.刑罚的种类有哪些?</p><p>五、达标检测</p><p>据《法制日报》报道: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竞争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温州市有两名中学生为勒索钱财将自己的同学乱刀砍死。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依据材料回答2023题</p><p>1、材料中的中学生的行为均为 ( )</p><p>A、违宪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p><p>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p><p>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此类违法行为的是 ( )</p><p>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破坏公安机关执法</p><p>C、触犯刑法的行为 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p><p>3、上述案件中的中学生最后被判处 ( )</p><p>A、对学生家长处以罚金 B、由学生家长领回家进行教育</p><p>C、剥夺学生的政治权利 D、最高可判处死刑</p><p>4、背诵:什么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p>六、学习反思</p><p>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p><p>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p><p>7.3 防患于未然</p><p>学习目标</p><p>1、能认清犯罪的危害。</p><p>2、从法律角度,能知道如何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p><p>3、能认识到自己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意识。</p><p>学习重难点</p><p>1、学习重点:(1)犯罪的危害</p><p>(2)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p><p>2、学习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p><p>一、自主学习:</p><p>1、阅读教材97页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p><p>(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p><p>(2) 他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深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p><p>2、道德水平高低和违法犯罪的联系。</p><p>3、结合98页的材料,分析犯罪的危害有哪些?</p><p>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作用是什么?</p><p>5、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p><p>6、结合100页的情景材料,分析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哪些?(把表格填好即可)</p><p>二、合作研讨:</p><p>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p><p>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p><p>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p><p>三、课堂展示:</p><p>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p><p>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p><p>四、总结归纳 拓展提升</p><p>结合100页的情景材料,分析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哪些?(把表格填好即可)</p><p>五、达标检测</p><p>1、我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支持下,一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被打掉。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本材料鲜明的反映了 ( )</p><p>①打黑除恶维护了社会秩序②公安机关是我国的治安保卫机关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④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p><p>2、初中学生王某经常迷恋上网,有时甚至几天都不回家,把学业荒废了,老师批评他,他却说: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而且在网上还能学习,谁也管不着。对此认识正确 的是 ( )</p><p>A、王某上网是个人私事,老师不应干涉</p><p>B、网络传播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学生不能上网</p><p>C、适龄少年、儿童必须依法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老师批评是正确的</p><p>D、受教育是王某的权利,王某可以放弃,老师不应干涉</p><p>3、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我国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绝大多数在违法犯罪之前很少或根本未接触过法律知识。他们视法律为儿戏,在作案时不知道或根本没想到这是违法犯罪行为,也不知道或很少知道这种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这说明 ( )</p><p>A、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p><p>B、我国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p><p>C、法制不完备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p><p>D、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p><p>六、学习反思</p><p>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p>
页:
[1]